魏晋王氏唯一墨迹《伯远帖》,盘点魏晋书风的四个成因

王珣的《伯远帖》,作为唯一传世的东晋琅琊王氏家族的书法墨迹,流传有序弥足珍贵。此帖北宋时被宣和内府收藏,至明代经董其昌等人收藏,后辗转归清内府,新中国成立后又流落民间,最终被政府收购,现藏北京故宫。

王珣《伯远帖》

王珣是谁呢?王羲之堂侄!《伯远帖》是什么呢,是王珣写给朋友的一封信(具体是给伯远的信,还是写给另一个朋友只是谈到伯远这个人,都无从知晓)!对于王珣的生平,伯远帖的考证,我们今天不在这花费时间,主要还是聊一聊《伯远帖》的书法借鉴作用。

露锋为主,藏露变奏得自然行笔之趣

王珣《伯远帖》笔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用笔以露锋为主不仅增强了单个字中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映带关系,更增强了各单个字的个体字势,以至于形成了《伯远帖》风流倜傥的面貌。行笔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一任自然,东晋士人书法尚韵的书风在王珣的笔下得到了真实的流露。

侧锋入笔,书写自然

首行前面五个字”珣顿首顿首”,起笔是以藏锋为主,字形外拓,笔画圆润,显示出了王珣书写之前的沉重心情和认真的态度。

首五个字,藏锋入笔

从”伯远盛业情”开始字形变的开张,变得洒脱,字形以内擫为主,笔画于瘦硬中显妍润,结字从遒逸中见洒脱,落笔直取,开张有致,有古雅之风。运用书法节奏的变化来表现自己的心境。

书法变奏表达情感

三指执笔,得笔意绵延之态

魏晋时期尺牍手札的书写多用三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也即单钩法,是以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执笔为主,无名指和小拇指为辅的执笔手法。

这种灵活的执笔手法,适合书写精巧细致的书法。表现在灵动多变富有生命力的点画上,更能体现在横向和纵向短笔画、长笔画以及笔画的连续书写上,晋人书法尚韵即得益于此。

下图”从”字右部各笔画连成一笔,”宝”字中部横画和竖画的连接,”以”字左右两部的大开大合,全篇洋洋洒洒四十七个字无一字不得益于三指执笔法的书写。《伯远帖》堪称是晋人书法尚韵,三指执笔最好的代表作。

三指执笔带来的笔意连绵:从之宝自以

结构大开大合,得潇洒飘逸之风

大开大合的结构特点,表现出了个体字势的”风流倜傥”,也表现出了东晋士人特有的飘逸风度。王珣以其娴熟的技法,巧妙处理了单字各点画之间和偏旁部首之间的疏密开合关系以及虚实背等诸多辩证关系。

下图”如”字采用笔断意连的写法,左部的横画写成一个点画,右部的”口”部写成一个横钩,且与左部的点画遥相呼应,由此创造出了结字空灵别致的特点。 “永”字造型更为奇特,中间笔画横竖钩写成一竖弯钩,让中心都具有意气飞扬之态,王珣再次落笔时把左部笔画横撇简写成一右出锋左点,右部笔画撇捺王珣借势把它写为撇点,与左部的点画遥相呼应,而此字内各笔画之间间距如此之大,甚至比帖中部分字和字之间的间距大,这种具有正大气象的大开大合,让”永”字具有了新的生命!

大开大合的结构:别如昨永

笔画粗细对比,得丰富变奏之美

粗细对比增加了帖中书法的节奏感,不仅丰富了字形的变化,还丰富了作品的章法,让作品本身成为一篇更加完美的乐章。

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粗细对比,帖中第一行”珣顿首”三个字用笔粗重有力,给人以黑云压境的厚重感,而第三四行时又纤细飘逸,有一股清气。

字的内部粗细也有对比。如下图”此”字前两笔轻盈露锋入纸,在第三笔竖折处王珣突然重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提笔顺势写完竖折之后的横画,最后第四笔以较轻的笔触写完”竖弯”,第四笔同样露锋入纸,”竖弯”结笔处藏锋收毫。这种由笔画粗细带来的字势的轻重变化形成新的平衡。

丰富的粗细变化:获此

东晋时期书法的师承关系呈现出家族性特点,各书法世家大族的书法风格形成各个不同的流派,世家大族内部的师承关系也很明确。 出生在东晋书法世家大族琅琊王氏,王珣从小耳濡目染,受其祖父王导、父亲王洽、伯父王羲之等人亲授。

所以从王珣的墨迹去探究魏晋风韵源流,是有据可依的。但具体能得到多少,又看人悟性和用功程度了!

(附董其昌跋《伯远帖》,书写气象万千,值得赏玩)

,感觉与乃叔造诣不分伯仲。,!,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