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伟大的、杰出的书法家,应该具备的6个性特征

续接上篇

标题:

书法家硬核:想在书法史上留名,至少具备6个层面的素质从书法作品能看到书法家的性格特征,但并不一定看出其人品如何?

……

第三、才识

如果说“学”纯粹是后天的,那么“才”则是先天与后天的“合力”,它必须借助于“学”、“用”才能发挥其优势。《说文解字》释道:“才,草木之初也。”人初生的优异资质可称“才”,这是先天的禀赋。朱熹《论语集注·泰伯》说:“才美,谓智能技艺之美。”这又主要是指后天了。先天禀赋的才质与后天学得的才能互补互成,就能取得创作成效。

苏轼《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对于才和学的合力,以苏轼、蔡襄为例论述。苏轼《论君谟书》说:

蔡襄“天资既高,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宜哉!”而黄庭坚《论子瞻书体》又说:“蜀人极不能书,而东坡独以翰墨妙天下,盖其天资所发耳。观其少年时,字画已无尘埃气,那得老年不造微入妙也。”

蔡襄《纡问帖》

蔡襄和苏轼天资均高,但一个是更多地书中学书,功底深厚,力求笔有师法,以传统特色见长;一个是更多地书外学书,人妙去俗,无意于佳乃佳,以抒写性灵取胜,这就是不同主体的才学结构见之于书书又能如其人之识,故曰“书可观识”。识比起才、学来,更为重要;它还是才、学之所钟,之所向。古代有关理论就指出:

袁枚《随园诗话》:才、学、识缺一不可…而识最为先。

刘熙载《艺概文概》: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

叶燮《原诗·内篇下》:唯有识……则取舍定,不但不随世人脚跟,并亦不随古人脚跟。

书法创作同样如此,有了识见,就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取,知所决,才与学就能得到最佳的发挥。才、学与识是互为因果的。才的发挥和学的进展,能促进识的提高;而识的提高,又能保证才的发挥和学的进展。

第四、志趣与习惯

陈淳《北溪字义·志》阐释朱熹心理学思想:

志者,心之所之。“之”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志有趋向、期必之意。心趋向那里去,期料要恁地,决然必欲得之,便是志。……若甘心于自暴自弃,便是不能立志。

因此,如其志便是如其心之趋向,书家的这种“志”,就和“识”的取舍、审美情趣的抉择以及艺术偏好等结合在一起了,而这些是有可能在书法中加以确证和实现的,有史实为鉴。

唐代,在王羲之书风盛行的书坛上,诸家无不学王,而“虞得右军之圆,欧得右军之卓,褚得右军之超,颜得右军之劲,柳得右军之坚……不必兼擅而各诣所长”(王澍《论书剩语》)。这种各取所需,各诣所长,就表现了不同书家的“心之所之”,体现了“必欲得之”的不同志趣。

对于晋代书法,袁裒《评书》指出:“右军用笔内撒而收敛,故森严而有法度;大令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内撇与外拓,这就是用笔的两种不同审美取向。沈尹默这样阐释分析道:

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撅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内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是内撅,小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釆显,华因实增。……内撅是骨胜之书,外拓是筋胜之书。

王羲之《游目帖》

王羲之书的内撇笔法,藏锋为多,使毫摄墨不使溢岀画外,其笔法之美,骨力凝聚,劲健紧敛,流美娴静,含蓄谨严,想象王羲之书写时那样地凝神静气,节奏也较舒缓,因而富有气味内含、风流蕴藉之美。王献之外拓的笔法,以露锋为多,节奏也较峭急,其笔法之美,筋里藏骨,柔中有刚,开廓润腴,妍妙俊逸,收放得宜而散朗多姿。因而其作品富于精神发露、华采辉耀之美。这是不同审美主体在笔趣选择上的个性分野,也是志趣的不同。

书家笔下不同的形态表现,除了联结着主体的气质、功力、学养、才识等以外,更是主体的“志”之所之,“趣”之所向,特别是由此而生的“习”之所成。《尚书·太甲上》云:“习与性成。”意为长期习惯于怎样,就会形成怎样的个性或性格。

第五、情性

情,这里是指情绪、情感、心境;性,这里是指性格。显然人的性格秉性有先天的品质,也有后天在生活中养成的本质。一个人情性的形成,是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混合物。对于那些才志学识均优的书家来说,主体性格是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于创作的。王澍《论书剩语》指出:

宋四家书,皆出鲁公,而东坡得之为甚。姿态艳溢,得鲁公之腴。然喜用偃笔,无古人清迥拔俗之趣米老天才横轶…虽气质太重,不免子路初见孔子气象。然出入晋、唐,脱去滓秽,而自成家山谷老人书,多战掣笔,亦甚有习气。然超超玄著,比于东坡,则格律清迥矣。

这已足以见出“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的主体性格对艺术风格的影响。再从理论层面上说,书家的性格,也有可能孕育岀笔下书法的特殊性。项穆《书法雅言·辨体》就说:“染翰之士,虽同法家,挥毫之际,各成体质……皆因夫性之所偏,而成其资之所近也。”书法风格,是不同性格在作品中的客观化,是“性之所偏”、资之所近”的结果。

岳飞书法做【

从总体上看,在书法创作领域里,书家的气质、功力、学养、才识、志趣、习惯以及性格、情感乃至心境等众多层次按不同比例构成的主体个性,是一个错综、复杂、多元聚合的“有机生命体”。在这一“有机生命体”中,如果众多的层面在特定时空都经由主导性格“正面全向那里去”,并与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格浑融一体,那么,其书法作品就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于其特定的人格精神。才有可能增加主体性的广度和深度,书法作品才契合于实践主体的人格。书法艺术创作,只有在他们全身心地沉浸于最佳创作情境时,其天才笔下的书迹才能成为人格的某种确证。

书法家的艺术作品,才存在着心灵气质、才识趣味、情感心境等,才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杰出的书法家。

,中国书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 《罗丹艺术论》中曾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没有感情基础的艺术,也就是说连自己都不感动的东西,更加无法打动别人;我们欣赏书法时,为其内含的:中国书法的点、划、线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浓淡枯湿线条——“骨”、“肉”、“筋”象征力量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字有十分意趣、主观思想相互交融;为字外之意,弦外之情所打动、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作用;“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华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书抒情、以线恣意,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地是鲜活的、生动的。 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见《美学》第一卷25页)。艺术意蕴也就是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比艺术形象本身更加深广隽永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蕴藏在艺术形象之内,只有凭借欣赏者的细心体察、玩味、感悟、领会,才能真正认识、押解。,才,学,识是书法的精,气,神。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好文章,受益,不愧是圈主!有水平,鹏誉轩笔庄为老师点赞!,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