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住了秒杀,经不起端详:这件获奖作品破绽百出

在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国展单项展)上,周雄的章草对联获得优秀奖,成为为数不多的几件获奖作品之一。

图片[1]-经住了秒杀,经不起端详:这件获奖作品破绽百出-好字无忧

周雄获奖作品


骤遇周雄此副对联:“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如图),一股苍拙古厚之气便扑面而来,令我眼前不禁一亮。无疑,这件作品,以其撼人的气势、苍郁的古意、相对纯正的章草结体与用笔,在当代展厅式竞技书法中应该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然而,一件作品产生之后,不能总是在观众面前“闪一下:——经得起秒杀即可。这是展赛评委们操作的模式。

周雄作品

而事实上,作品产生以后,上展厅的毕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不是进展厅,而是进客厅、进书房、进办公室、进会馆……这是能使作品让人反复品味咀嚼的地方。因此一件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要经得起评委的“秒杀”,还要经得起不同观众的反复端详。

以此尺度衡量,周雄此作恐怕就破绽百出了。

一、此件作品只能算半幅字

上联的“旧日学商量”与下联的“新知培养”,也就是对联的上半截,无论从用笔的灵动来看,还是从结体的跌宕抑或是墨色的深浅浓淡来讲,都还不错。但问题出在对联的下半截上。

上联的“加邃密”与下联的“转深沉”,用笔、用墨、结体可谓一无可取。其具体表现是墨色单一,用笔呆滞,结体死板,与对联上半截的水平简直不在一个层面上。

因为对联上半截写得好,下半截写得极差,因此,我们在此只能将此作品算作半幅字。

周雄作品

二、整幅作品的用笔单一,缺乏变化

以起笔为例。整件作品的笔画,除了“密”字首笔的起笔有一个触压并旋逆的动作外,几乎所有笔画的起笔都面无表情,没有任何酝酿与蓄势。

须知古人起笔处都非常考究,正因如此,沈尹默在得到米芾原作照片后如获至宝,因为他深知藉此可以“观其下笔处”。沈尹默作为民国时期一流的学者与艺术家,其学习条件之优越非常人所能想见。我们由此不难认识到,书法的“下笔处”,即起笔是多么的重要。

看古代行草大家的法帖,如果能看明白了他们的起笔高妙之处,就会深刻理解笔意之间的起承转合,对“法不孤立,仗境乃生”的深意就会明白若睹。

图片[2]-经住了秒杀,经不起端详:这件获奖作品破绽百出-好字无忧

周雄作品

三、作品求古但许多用笔与结体却浅近

章草,无疑是草书中气象最茂密、笔法最具古意的一种。周雄此作,相信打动评委的也是其古意与茂密。但细审此作,发现除表面上有一种苍郁的古意之外,其实许多用笔十分“浅近”,与其所追求的古义不合,致使此作不耐看、不够醇正。

如“养”字上面两个点画的写法,就多是今人行草书中常见的种“习气”。如“新”字右边部分的处理,虽然简约灵动,对造就整幅作品的空灵感至关重要,但其意味却属于行草书,如从章草应有的气象责之,不仅不古且颇有轻佻之意。

四、题跋半文不白,令作品的格调大打折扣

图片[3]-经住了秒杀,经不起端详:这件获奖作品破绽百出-好字无忧

周雄作品

题跋其实最见学识、功力,好的题跋,或让人如沐春风,或让人如骤遇异人,或让人如醍醐灌顶。但恶俗题跋,却恰恰相反,不仅不会为整件作品增色反而会露出马脚,令人大倒胃口。感觉周雄此作题跋的浅薄不通,恰好与朱熹语的厚重渊雅形成了极为强烈的对比,说得直接一点,这种题跋不仅不能给此作加分,反而自找难看了。

周雄作品

朱熹联语“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可谓警语。周雄所跋文字则文白夹杂、颠倒支离,令人不堪卒读:

“宋淳熙二年六月。吕祖谦为调和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其一。其首出面邀请陆氏弟与朱熹见面而展开了激烈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联语与跋语均以高古章草书写,文中断句也学古人,不以今人标点标注,看起来是要力追高古韵味的,但跋语的低劣却使作者闹出了笑话,使一件本来在技术上尚有过人之处的作品犹如一面镜子碎成满地玻璃。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