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入国展的师索民:当下国展,多数人以传统制造流行

师索民是书坛的老资格了,老到什么程度?从他第一次入国展的第六届国展(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已经有20年时间,从那以后,连续多次入展全国大展,可以说他对以前的国展和现在的国展都有很深的了解。他眼中,现在的国展如何呢?

图片[1]-20年前入国展的师索民:当下国展,多数人以传统制造流行-好字无忧

你的书法作品曾入选第六、七届“国展”,当时你的入选作品是什么风格的?

师索民:至2000年,我的作品入选全国第六、七届“国展”,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这六次展览我均以小行楷入展,作品以锺繇小楷为根基,作品中不经意间加入行草笔法、字法,其目的是为增强楷书的气息和空间感。我这个时期的作品严格来说不应该完全被列入楷书范畴。


大概是全国第二届楷书展评选结束,据说我的作品进入了获奖圈,在复查阶段将其定为行书,因此没有入选。按当时评委对书体界定的原则,应该也是有道理的。其实,对于楷书,我这个时期的作品没有被人们习惯性的楷法范式所认同,因此我的楷书作品称为行楷较为妥当。


师索民书法

你觉得当时的“国展”和现在的“国展”,其作品风格趋向有何异同?

师索民:就全国展而言,我参加“国展”的那个时期与当下“国展”,共同处是书家对传统经典有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在取法上,当下“国展”作品较之当时更趋多元化,充分说明科技的进步,印刷技术、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使当下学书的途径更多、更广、更便捷,这是当时书家所不及的。那时,“国展”中出现的南北书风、中原书风、辽宁的小行草书风,以至于后来的广西现象等地域风格作品,在当下的全国展中已不复存在。

师索民书法

其次是作品幅式上的变化。那个时期的“国展”,作品从幅式上讲最大也就八尺屏,四尺以内的作品比比皆是,小字小幅作品更多地呈现了作品的艺术含量,也充分传递着作者的创作情感和书写功力。

在重艺术效果的原则下,当下的“国展”,小字作品没必要写成八尺整纸,以夺人眼球、博取掌声。作品从尺幅到装裱都相当的统一,这样的作品多了,势必影响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也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上的疲劳。

师索民书法

当下国展作品丰富了,那么有没有其他弊端?

以前和现在,对待传统的态度,同样是学习传统,当时的书家,基本以朴实的心从身边仅有的书法碑帖入手,直面它,分析研究。当下的“国展”,我也时时关注,学经典,学传统,对每一个书法人都是绕不过去的弯。

经常有书友谈及现在的“国展”,普遍认为,多数作者借传统的名义在制造流行书风。

师索民书法

他们中的大多数作品取法身边有成就的作者、评委,或经常获奖的书家作品,很少有自己的主见,更有甚者就是集大成,作品中很难找出古法、传统的影子,被书届戏称为“展览体”“伪二王”现象,所看到的多是当代诸多名家的一招一式,演练的成分大于自由书写本身。

师索民书法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