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典范:清末罕见的书法杰作

什么书法有如此高的评价?

先看图

再分页欣赏

这就是清末著名书法家

徐三庚四屏楷书《金农题竹跋文》

《徐三庚四屏楷书》原文考注

丹阳许濒江门擅画窠石、水(仙)、薄冰、残雪,时见嫣然。赵子固(九)十三茎画法,江门深得之。汀(州)华秋岳(月)侨居吾乡,相对皆白(首)矣,尝画兰草纸卷,卷有长五(丈)者,壹爚饭顷便了能事,清而(不)媚,况闻峦香散空。中谷二老(每)遇古林荼(荼,古通茶)话,各出所制夸视,(予)

恨不能踵其后尘殹(也)。今年六月予曶(同忽)尔画竹,竹亦不恶,颇为二老叹赏于(羣攵)(群)公閒(閒通间)云。宋李息斋无此题记数行殹(也)。近日习家沱(沱,古通池)头风(荷)露盖,世上人可不必画,必欲泼墨涂瀎(同抹),只好县(县,古通悬)诸葱肆供拾苓通者,作息肩之观殹(也)。在坐者鲍景熙殹(也)。

录百二砚田富翁题竹跋似,子贞尊兄大人大雅正画,袖海徐三庚

下载

获取徐三庚四屏楷书《金农题竹跋文》

请关注 书法第一网 微信后、回复 资料 获取下载地址

铿锵妍美话三庚

——读徐三庚四屏楷书《金农题竹跋文》而感

文/朱亚东

清代中后期,随着法帖潮流逐渐趋向靡弱以及大批前朝碑志的出土,崇碑之风一时兴起,自阮元倡导南北书派论后,在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以新兴“碑学” 、旧时“帖学”为特质的两大书法流派。其后,包世臣著《安吴论书》,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则进一步从理论上确立了“碑学”的历史地位。徐三庚的四屏楷书《金农题竹跋文》不仅笔法跳跃,而且形态奇绝,堪为“碑学”典范之作。

徐三庚(1826-1890),浙江上虞人,字辛谷,又号袖海。清末著名篆刻家、书法家。篆刻取法于汉碑额篆与天发神谶碑,刀法苍劲、体态飘逸;书法行笔如刀,沉着痛快,被誉为“婀娜多姿、化拙为妍,虚实处理,自成一家”。徐三庚的四屏楷书,每屏高117公分、宽32公分。内容取自金农题竹跋文,初看难解其意,后经考证发现,该文通篇通假字、异体字较多,且涉及宋、元、清多位艺术大家,如许滨、赵孟坚、华喦、李衍、金农、何绍基等,内涵深刻,全文大意为:“丹阳许滨,擅画窠石、水仙、薄冰残雪之态,常能表现出温婉美好的意境。并且深得赵孟坚‘九十三茎’水仙画法的要领。汀州的华喦客居我乡扬州,两位老者都已是白发暮年,曾画兰草长卷,卷长五丈,顷刻便能完成。画作清雅而不娇媚,好似闻到了山野间弥漫的清香。二老每次在谷中林间相遇,品茶谈话间,总要拿出各自画作相互鉴赏,我自恨不能承继二老的艺术造诣。今年六月晨起随性画竹,画作尚可,为此,二老在众道友间颇为赞叹称赏。宋朝李息斋也没有这样长的题记。近日,习家池畔风吹残莲,世上的人就不必画了,如果执意要泼墨挥毫,那也只能挂在市井,给白丁们在缷担歇脚的间隙看看了!在坐的有鲍景熙。”款识为:“录写金农题竹跋文,恳请尊兄大人何绍基大雅教正,袖海徐三庚书。

纵观四屏,点画峻逸、兴趣酣足、神采飞扬、给人以目不遐接、美不胜收之感。然而让笔者甚感遗憾的是徐三庚一生治印颇丰,唯独书法存世甚少,四屏楷书更是真迹难觅,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其书作的艺术价值,恰恰相反,正因徐三庚深谙金石,此幅“碑学”经典才能焕发岀如此夺目的光华。从笔法来看,其起笔收锋多以方笔为主、棱角分明、个性强烈,将凝练苍朴的金石趣味内化为笔墨气韵,这些是自晋唐以来所不曾有的。除此之外,他还将金石的刚健犀利与书法的妍美风姿完美揉和,使作品刚而不拙,妍而不媚,这恰恰是许多艺术家为之探索一生也难以达到的境界。可以说,徐三庚此作虽得之随性,但绝非纯粹的偶然,这其实是徐三庚毕生最重要的一次艺术精进,由金石到书法,再到将两者融会贯通,徐三庚真正诠释了诗书画印同源的真谛,这个“源”就是大师们的“心源”。后世文人志士仍执著地追求着这种艺术上、精神上的超然境界,为此,徐三庚的此幅四屏楷书被广为推崇,与“帖学”代表《兰亭集序》一样,成为世人争相临摹的“碑学”典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徐三庚此作在中华艺术文化的百花园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与此同时,世人的推崇也造成诸多仿品流传于民间,尽管仿品从形态上几可乱真,但都无法达到原作的精气神韵,不是缺铿锵犀利之气,就是少婀娜妍美之姿,稍加甄别,便可了然。

其实,人们对徐三庚书法的探索、追求还不止于此。从四屏楷书的内容、款识来看,尽显金农、许滨、华喦等人的风雅情致以及深厚的友谊。特别是“习家池”至文末一段,有其隐含的特殊意义,华喦卒于1756年,而许滨生卒年月不明,但从“相对皆白首”一句可以看出,许滨卒年应在1756年前后,出入不大。另据金农《冬心先生画竹题记》自序记述,题记作于“乾隆上章敦牂九月九日”,即1758年。由此可以看出,金农撰此题记时,许滨、华喦已经仙世。那么,跋文“习家池”一段即可迎刃而解:一来,善作花鸟兰草的绝世高手皆已故去,世人难以逾越,自不必再画凄美残莲了;二来,懂得艺术鉴赏的伯乐已不在人世,即便画了,也只得挂于市井,无人能识。初看言辞傲慢、突兀,但这恰恰是金农丧友后,内心极度悲痛、愤惋的真实写照。而徐三庚选材于此,正是要借喻、寄托自己与道友何绍基的浓重情谊。由此可见,后世文人墨客们不仅在书艺上追随、研习徐三庚的“碑学”精髓,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循着金农、徐三庚等先贤的情感轨迹,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所承载的情感纽带不断传递后世。笔者深信,徐三庚在书法史上立起的这座艺术丰碑将继续被后世镌刻下去,其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辉将在岁月的积淀中愈发耀眼。

来源:2011年8月《书与画》杂志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又字诜郭,号全罍、井罍,又号袖海,自号金罍道人、似鱼室主、余粮生、山民,别号翯然散人等,上虞章镇大勤人,清末著名篆刻家。生于公元一八二六年,卒于公元一八九零年,享年六十四岁。“工篆隶,与吴让之、赵之谦齐名,能摹刻金石文字,所刻吴皇象书天发神谶尤佳。刻印力追秦、汉,能于邓石如、吴熙载诸家而后,别树一帜。近时篆刻家多宗之。其晚年篆刻趋向定型,习气渐深,终成流弊。”

徐三庚作品

徐三庚出生贫苦农家,稍长外出谋生,尝打杂于道观。观中道人有擅长书法篆刻者,徐得其传授,遂此入门,既有摹拟汉印之深厚基础,又具汉碑额篆及天发神谶碑之书法根底。其作品上溯秦汉下逮元明,致力浙派,后取法邓完白及汉碑额篆与天发神谶碑,参用其飞动体势,使之熔为一炉,加以用笔妍媚泼辣,用刀细切利落,章法虚实相间,独辟蹊径,风格独具,成为与赵之谦同期之又一位创新篆刻家。其篆书被誉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篆刻作品集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鱼室印谱》《金罍山人印谱》等。《海上墨林》、《再续印人传》等有词条收录。现存作品有《金罍山人印谱》、《金罍山民手刻印存》。

来源:书法第一网 微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