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安印话(第45期):印史上一生刻印过万的篆刻家(1)

石安对印史上那些才华横溢又勤于艺事的印人总是心存敬仰。“凡艺术大家,莫不勤于艺事,但视篆刻一域,则能刻印过万者,往往是其中以勤闻名的翘楚人物。”纵观中国篆刻史,明清文人篆刻之风开启以来,数百年间,喜好治印者灿若繁星,其中不乏一生勤于治印者,亦有一些印史留名刻印过万的印坛大家,比如吴熙载、赵之琛、赵叔孺、王福庵、韩登安、陈巨来、寿石工、童大年、朱其石、吴朴堂、方介堪等,当代亦有一些知名印家如汪新士、骆芃芃等治印如斯。以下列举一些有史记载的以勤奋著称的知名篆刻家,以飧读者。

1、吴熙载(清代)

吴熙载(1799-1870),清代篆刻大家,名列印坛“晚清四大家”, 江苏仪征人(今扬州)。字让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

吴熙载为皖派宗师邓石如的再传弟子。他精于金石考证,擅绘画,书法篆、隶、行、楷四体皆工,尤以篆、隶见长,线条飘逸秀劲,笔法清奇。其篆刻初以秦汉古印为师,据闻其年少时曾临汉印十余年,由此打下深厚的治印功底,稍长取径浙派诸家如蒋仁、陈鸿寿等,三十岁时拜邓石如弟子包世臣为师,并尽弃他学,专研邓氏,用工精深,其篆书功底深厚,是邓氏“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理念的忠实践行者,又练就精熟刀法,乃至臻于“使刀如笔”的化境,终成一代篆刻大家。清代另一篆刻大家赵之谦评价他:“息心静气,乃是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晚清印坛巨擘吴昌硕在《吴让之印存跋》中有言:“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是为经典的评。

吴熙载在书、画、印方面皆有非凡成就!书画之外,刻印犹勤,一生刻印过万方,只惜其治印喜刻少字款或不留边款,岁月荏苒,流失亦多,且后世习吴者众,以致真品不易鉴识,能见者不多,是为印坛一大憾事。

此外,吴熙载平生著作甚丰,著有《吴让之印谱》、《晋铜鼓斋印存》、《师慎轩印谱》、《通鉴地理今释稿》等。

2、赵之琛(清代)

赵之琛(1781-1860),清代篆刻家,位列“西泠八家”,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次闲,号献父,别署静观、宝月山人、宝月居士、南屏隐君、穆生、披香弟子等,斋号补罗迦室。

赵之琛书、画、印诸艺皆精,书法诸体皆能,尤精篆、隶,深得秦汉古风神韵,又融时风于其中,自成一格。赵之琛的篆刻主要取法秦汉和西泠诸家,他拜另一浙派大家陈豫钟为师,兼取黄易、奚冈、陈鸿寿等浙派前贤的各家之长,刀法精熟是其重要特征,所治之印呈现典型而成熟的浙派印风。治印甚勤,一生刻印过万,且多有著述,著有《补罗迦室集》、《补罗迦室印谱》(20册)等。

赵之琛年少即展现过人才华。当同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陈豫钟偶然见到尚是少年的赵之琛所刻印作时,惊为异人,叹称:“献父妙年作印如此,将来何可限量耶?”遂欣然收赵之琛为徒,并倾囊相授。

赵之琛印坛成名后,求印者络绎不绝,由于他刀法精熟,刻印快速,应酬既多,这成为他一生刻印过万的重要原因,又因接件不瑕,导致所刻印风相对固化,后世印家有批评其印风程式化的声音——赵之琛创作态度认真,虽然创作数量多,撇开印风单一的考量,仍然有大量精彩之作传世。

3、赵叔孺(近代)

赵叔孺(1874-1945),近代篆刻大家、篆刻教育家。浙江鄞县(今宁波)人,寓居上海。原名润祥,字献忱、叔孺,后易名时棢,号纫苌,晚年以家藏汉代二弩机而自号二弩老人,斋号名二弩精舍、南碧龛、娱予室等。

赵叔孺篆刻遍法元明清诸家,兼得浙皖之长(受赵之琛、赵之谦影响较多,尤以赵之谦为甚),又能力追秦汉古风。其元朱文印承汪关余绪,更汲后世诸家精华,所作妙造,遂成近代元朱文印宗师。治印尤勤,著作等身,计有《二弩精舍文存》、《二弩精舍印谱》、《汉印分韵补》(六卷)、《古印文字韵林》(六卷)等。

赵叔孺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官至大理寺正卿),家学渊源深厚,自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加上天资聪颖,因此打下扎实的国学基础,及年长,诗文书画印皆精,且都造诣非凡取得大成就。基于深厚文化底蕴的特点使其印作透出传统文人儒雅秀逸的特有气质和醇古精严的大家风范。

任何一个治印过万的篆刻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既勤且快。赵叔孺亦如是,其弟子陈巨来称其“一刀即下,从不修饰,神采奕奕也。”

赵叔孺在近代海上印坛与吴昌硕、王福庵并称为海上印坛三雄。其门下弟子众多,陈巨来以外,沙孟海、徐邦达、张鲁庵、叶潞渊、方介堪、厉国香等都是印坛一时俊彥。

沙孟海在《沙村印话》中称:“历三百年之推递移变,猛利至吴岳老(吴昌硕),和平至赵叔老(赵叔孺),可谓惊心动魄,前无古人。”

考虑到赵氏“笃志文雅,务存优闲”之性情,加之书画印及著述教育皆有大成,石安对赵叔孺治印是否真的过万存疑,此有待诸君明识。

4、王福庵(近代)

王福庵(1880~1960),近代篆刻大家,“西泠印社”创社元老。浙江杭州人,50岁后寓居上海。原名禔、寿祺,字维季,号福庵,别号印奴、印佣、屈瓠、罗刹江民、持默老人等,斋名麋研斋。

幼承庭训,得益于良好的家庭出身和自小受到的良好教育,王福庵古文尤其金石、小学的功底极其深厚,书法精能,尤擅小篆、金文,所书小篆工整规范,秀美遒劲。“余年十二三即好为篆分诸书,厥后稍治说文之学”,很早就展示出在篆刻一域的杰出才华——27岁即著书《说文部属检异》,28岁著《福庵藏印》(16册)、35岁辑《罗刹江民印稿》(8卷)、37岁著《糜研斋作篆通假稿本》——作为人生赢家,于艺术方面,王氏同时又是“天才+勤奋”的典范。

王福庵治印初宗浙派,后又兼习明清各派之长,进而研习秦汉及先秦古印。所刻印章工整平正,平实中有巧思,辅以细碎切刀为之,使线条兼具古拙浑朴之质,有浙派之风,被时人视为“新浙派”宗师,其细朱文印融浙派古拙和元明元朱文印润美气质于一身,形成自己独特的印风,称雄一时。

近代学者沈禹钟《印人杂咏》有诗云:“法度精严老福庵,古文奇字最能谙。并时吴(昌硕)赵(叔孺)能相下,鼎足会分天下三。”并注称:“王福庵,名褆,杭州人。印法端谨,尤精熟六体,叩之随笔举示,不假思索。与吴昌硕、赵叔孺同时各名一家。”王福庵寓居沪上,挂印一生治印不下两万方。一方面是他所处时为经济繁华和文化交流发达之地的上海,其次因为他篆刻水平很高且居印坛领袖地位,此外刻印速度又极快,再加上润例相对实惠又长期稳定(或者说性价比高),自然生意兴隆,求印者众——“海内外求印者门限为穿”。据闻他年均刻印在五六百方上下,生意最兴盛的1945年一年刻印数量竟高达1109方!

5、寿石工(近代)

寿石工(1885—1950),近代篆刻家,浙江绍兴人,久居北京。名玺,字务熹,号印丐、珏庵 、悲风、珏公、园丁,别署石公、硕公等。斋名有蝶芜斋、铸梦庐、辟支堂、绿天精舍、玄尚精庐等。

寿石工著有《铸梦庐篆刻学》、《篆刻学讲义》、《珏庵词》(数卷)、《蝶芜斋印稿——寿石工篆刻集》、《寿石工藏印》、《寿石工印存》等。其中《篆刻学讲义》为近代印人著名的入门级教材,和邓散木《篆刻学》、孔云白《篆刻入门》、潘天寿《篆刻丛谈》等在近代篆刻普及读物中交相辉映,石安亦有购得并常读之。

寿石工的篆刻早期取径赵之谦、吴昌硕(其书斋“蝶芜斋”之名即分取赵氏“二金蝶堂”和吴氏“饭青芜室”中各一字合而为一),中年摹追黄士陵印风,得其清丽劲峭之姿,进而晚年上溯秦汉乃至上古印风,故其印既有技法娴熟之能,又能融赵、吴、黄等文人篆刻之妙(主体还是以三家面目为主),且有古趣,这种印风在民国时期大受欢迎。

寿石工篆刻上既得盛名,和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并称京派篆刻四大家,称一时之雄。他创办北京美专并在多家高校教授篆刻,同时在北京琉璃厂的铭海阁、清秘阁、荣宝斋等处均有挂单鬻印, “每日治事归必过焉,有件即于店内奏刀挥毫,唯心所适,挥洒自若,现场完就,求者以其速且工,多乐求索,由是,应接不遑,生涯颇盛。”由是得印坛“快刀手”之誉,而且他治印不计较材质优劣,有石便刻,印风本身又合时好,以致求印者络绎不绝,兴盛一时,这也是他刻印过万的重要原因。

(未完待续)

,骆芃芃有什么资格出现在这篇这字中?,让翁的!吴昌硕,王福厂对让翁印多有补款。,拜读/谢谢[赞][祈祷][祈祷][祈祷],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