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元,一代楷书大家,集欧阳询柳公权之大成,间架结构学他没错

最先接触到黄自元是在沈尹默《学书有法》中看到的那个著名桥段:“陈独秀说:你的字其俗在骨,我初听了,实在有些刺耳,继而细想一想,他的话很有道理,我是受过了黄自元的毒,在沾染上一点仇老的习气,那是时,自己既不善于悬腕,有喜欢用长锋羊毫,更显得拖拖沓沓的不受看。”其俗在骨还有黄自元的功劳?那黄自元得有多俗啊!于是就搜些黄自元的作品来看。没看出来有多俗,反倒还挺喜欢的。

黄自元书法《杨君墓志》

初观黄自元的字,第一个感觉就一个字“稳”,就像石佛邓肯一样,发挥稳定。很多书家,在一篇作品中,把单个字挑出来品味,有一些字特别精彩,让人拍案叫绝,有些字一般水平,还有些写得比较失败(当然,这个比较的对象是跟他自己的最高水平)。而黄自元的字,一整篇都很精彩,没有败字,因为没有败字,也就没法把最精彩的给衬托出来。

黄自元的楷书基本上脱胎于唐楷,虽然他以欧楷最为知名,但他的取法又不仅限于欧楷。在结构和笔法上有很浓厚的柳公权的韵味。较之于欧阳询的含蓄, 黄自元的楷书更飞扬, 并且他糅合了柳公权用笔棱角分明的特点。

在用笔上取法欧阳修,锋起笔,锋芒外露, 但在横、竖、撇等笔画的起始处又多加顿挫, 形成了柳体最有特色的方头,峻峭中隐含端正。在收笔时, 他强调楷书用笔的连贯性, 回锋和出锋对比明显, 尤其在笔画的末尾放笔处更是极尽放纵之能事, 潇洒自如。在结体上, 他取法欧楷的瘦硬挺劲, 甚至夸张了欧字的峭拔, 但他同时舍弃了欧体的险峻, 吸收了柳体的稳健, 又略微提高字的重心, 整个体势挺峭飞动而又端庄秀雅, 可谓对结构处理炉火纯青,匠心独具。纵观清代楷书诸家, 结体之精微, 无出其右者。

如果说用李世民评王羲之“尽善尽美”的标准来在鸡蛋里挑点骨头的话,还是能在黄自元的作品中挑点儿不太完美的地方来。首先是在笔法上,骨节和笔画末尾处过于外露, 秀劲有余而淳厚不足, 失之中和,含蓄,就像看着那种特骨感的美女,哪儿都好,就是缺点风韵。其次则可能是黄自元由于从小受“馆阁体”的影响, 在字的结构处理上促使每个字大小一致,造成大小一伦,布如算子的观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楷书整体章法的灵动和变化。即使如此, 在楷书上,无论是小楷,还是中楷,大楷, 整个清代能与他比肩的着实不多。

同治帝之母病逝时,黄自元奉诏书写《神道碑》,受到同治帝赞赏,赐以“字圣”名号。虽然不能与书圣相比,字圣也算是对他最好的褒奖了吧。在返回头琢磨沈尹默所说的中了黄自元的毒,实在是有些替人背锅的味道。俗便俗,唯一的原因不过是功力不到罢了,与黄自元何干啊。

在流行书风横行,丑书,行为艺术大受追捧的当下,更应该弘扬那些取法严谨,遵循传统的书家和作品来作为学习的范本。黄自元的作品,以及他学书的方式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范例。此外,他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是集古之大成的优秀书法教材。在这上面下一定的功夫,必有所成。

作为一个以书法闻名的名士,黄自元却不是一介埋首书斋的腐儒。他兴办实业,开堂讲学,还与谭嗣同等人一起创办时务学堂,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救亡图存的人才,如黄兴、蔡锷、唐才中等。这样的人难道不应该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偶像之一吗?

,沈尹默初学黄自元,因为太过用功,后来用四十年都难以洗去刻板僵化,好帖很多,黄的字慎入。,书法功夫练到家了,赞,字写得非常好!,其书几乎没有破绽,唯一的缺憾是没有个人面貌,[赞][赞][赞]写的真是好,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