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樾:你靠一个官,我靠一串官……

上次写到俞樾自比袁枚,向李鸿章要官要钱。有朋友问,要到了吗?

嘿嘿,还真要到了。李鸿章此时正在金陵任两江总督。他还很念旧情,回信给俞樾,说苏州的紫阳书院正好有个教席空缺,仁兄不妨来这里。

因躲避太平天国战乱时天津的俞樾,喜欢这个小桥流水的江南城市。一听这里有教习职位,还年俸400两银子,正在窘困中的俞樾马上打点行装,赴苏上任。

俞樾

俞樾因何窘困若此,原来他当官曾被弹劾

要说起来,俞樾的学问是不差,但命运多舛。

道光三十年(1850),第二次参加乡试的俞樾与兄长俞林,竟双双考中进士,堪比苏轼、苏辙兄弟俩。复试时,面对“淡烟疏雨落花天”的题目,俞樾一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受到主考官曾国藩的激赏,点为复试第一,面圣后他顺利成为翰林院庶吉士。

几年后,俞樾从翰林院编修位上被委任为河南学政。谁知几年后,正在一帆风顺的俞樾,却因为“题试题割裂经义”而被御史弹劾,报到光绪皇帝那里,竟被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此后,俞樾辗转几地,从老家德清到上虞、定海、上海,一路奔波;后因躲避天平天国战乱,同治四年(1865年),俞樾又流寓到天津,生计艰难。这时,他听说李鸿章上任两江总督,领通商大臣,他就给李鸿章写了那封求救信。

俞曲园尺牍

说起来,俞樾与李鸿章是同年秀才,李鸿章是高一届的进士,李是丁未年(1847)进士,俞樾是则是庚戌年(1850)进士。说来奇怪,丁未年进士很多出将入相,而庚戌年进士一个也没有封疆大吏。

李鸿章是真帮忙,他说时下苏州紫阳书院的教习正有空缺,仁兄不妨来这里。俞樾一听,心中大喜,因为他是浙江德清人,喜欢江南的小桥流水。此时,他的《群经平议》已经写成,《诸子平议》已完成大半。

刻印著作,离不了昔年官场朋友帮忙

官场进阶的路子断了,俞樾一方面一心著述,一方面发挥他的官场人脉,筹钱刻书。

为了刻印著述,俞樾仗着他进士的出身和在官场几年的经历,结识的都是省市级官员,他还是不断化缘。

同治四年(1865年)秋天,俞樾到杭州拜会浙江巡抚蒋益澧,蒋益澧慷慨地同意出钱百万相助,交给杭州太守来办具体承办。

谁知不久后,浙江巡抚、杭州太守相继调走,刻书一度陷入停顿。他又给曾为座师的曾国潘写信,又给同榜进士孙依言、曾壁光、谢梦渔写信求助,同治六年,《群书平议》终于出版,给俞樾带来了颇高声誉。

虽然脱去官袍,俞樾结识的各路大员还是帮上忙了,后续不断有人争相出资,他又刊刻了《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诗编》《湖楼笔谈》《春在堂杂文》《俞楼杂纂》等书,奠定了他在古文经学界的地位。

身在讲堂不忘官场,时常翻阅邸报联络旧友

主持紫阳书院的俞樾在苏州立住脚了。虽然紫阳书院倡导的是朱熹的宋明理学,立足科考,着重八股文,与俞樾倡导的乾嘉朴学相距甚远,与他的兴趣不太吻合;但这里毕竟是江南的一大书院,吴大徵、张佩伦、陆润庠都出自这里,年俸也尚可,他就留在了这里。

同治五年(1866),重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邀请俞樾到金陵游玩,陪他游览玄武湖。一番攀谈,曾国藩留下了“李少荃(鸿章)拼命当官,俞荫甫(樾)拼命著书”的评语。

紫阳书院原址

当时,“紫阳书院”由乾隆皇帝题名,在全国有多家书院。俞樾的同年好友孙衣言就主持着杭州紫阳书院,并邀请他来讲学。

俞樾虽在官场时间不长,但可以说是人事练达,非常注重昔年旧友、玉堂同年的消息,他从邸报上看到他们或升迁、或移师,都会写信联络或寄赠作品。比如李鸿章、曾国藩调往他处,他都及时写信联络;他的同年进士曾壁光升任贵州巡抚,丁日昌出任江苏巡抚,他都写信祝贺。

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昔年旧友应宝时出任苏松太道,要修撰《上海府志》和《镇海县志》 ,应宝时就点名让俞樾来监修此二志。

同治六年(1867),时任浙江巡抚的马新贻邀请俞樾到杭州诂经精舍担任山长,兼管浙江书局。去不去?俞樾陷入矛盾当中。

去吧,对不住在困难时刻帮助他的李鸿章;不去吧,丧失了一个绝好机会,诂经精舍是当时浙江最好的高等学府,浙江书局是官办书局……

名望达到顶点,学生一个个出息更抬高身价

诂经精舍是清代朴学家阮元兴建,俞樾最心仪的高邮父子中的王引之就是出自这家书院。

正好,此时李鸿章升官,离开了江苏;而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即将调来浙江担任巡抚。真是天赐良机。俞樾给李鸿章写信,一方面表示对李鸿章的离去恋恋不舍,一方面表态“小荃移抚是邦,甘棠两树,原是同根,初不异躬庇宇也”。就是说,我不舍得您走啊,但是令兄到浙江主事,我投奔到他门下,跟在您老门下一样,都享受您们的庇荫;况且,“笔墨生涯,比往年丰润”,这边收入还高,您老肯定不会反对。

一场移师的危机平稳化解,到杭州变成了投奔李瀚章,更显示俞樾忠心不二。

诂经精舍原址

俞樾任教紫阳书院时是年俸400两,到诂经精舍是年俸600两,多了200两。最重要的是,诂经精舍是当时浙江最好的高等学府,集中了浙江最优秀的人才,只有敷文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这三家官办书院的佼佼者才能进一步来诂经精舍来学习,任教者也都是一时之选。

两浙的大半学者出自诂经精舍。后来朴学的栋梁如戴望、施补华、王诒寿、冯一梅、袁昶、徐琪、章太炎、吴昌硕等,都出自诂经精舍,桃李满天下。

浙江书局是官办书局,刻印精湛。江、浙、扬、鄂四家官办书局曾经分刻二十四史,质量上乘,有的甚至超过了“殿版”,在文化传播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后来,俞樾又结识了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彭玉麟。彭玉麟时任兵部侍郎,他与俞樾十分投契,竟在俞樾的“俞楼”旁边搭建了几间房子作为“退省庵”。

春在堂一瞥

曲园内景

“词林刚满十科外,著述新成百卷馀。”同治十三年(1874),54岁的俞樾回苏州买地造曲园,共三十多间房子,如一把弯曲的尺子,所以名为“曲园”。

此时,俞樾的名声达到顶点,直至终老于曲园。连当时远在成都的张之洞等人,都写信邀请他到成都遵经书院主持讲学。

我们总结俞樾从官场到讲堂的华丽转身,抖落了最初的失意,后来又一步步走向人生的高峰,靠的是以下三点:一靠他昔日的官场朋友帮衬,他不断联络,也会做人;二靠他占据了诂经精舍这个平台,浙江的最高学府,人才不断;三靠他的学生日益成材,做官做学问都是一流,反过来日益抬高他的身价。

当然,首先是你得有真才实学,不然上述三点都无法成立。

这几点经验,今天,我们从中能悟到什么?

,关键是真才实学啊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