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我的草书,没人看的懂就对了,可能再过100年也没人懂

想要了解更多的文化资讯,记得关注我@文人趣读书

说到草书书法家,当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是谁?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会投票给林散之,他被称为“草圣”

林散之的影响力有多大?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郭沫若去南京,有人来找他求字,郭沫若直言:“南京有林散之,我不敢在南京写。”郭沫若的人物性格,能说出这些话,显示出林散之在当时书坛的地位。

有表扬,自然就会有怀疑,这在书法领域是很常见的。不喜欢他的朋友会说:这样的事情有什么好呢?美从何而来?我不明白。

其实大家不用再猜测,林散之当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曾经说过:我的写草书,再过个两个十年,估计也没人会理解。至于林散之说这句话的含义,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漂荡人间,大器晚成

林散之,1898年生,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县人(现南京市浦口区)。因为他是第五个孩子,这个在家里被称为小五子。

林散之有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直到父亲病逝,一切才开始改变,包括他的性格。林散之生性活泼,调皮古怪,在父亲去世后,就变得更加稳重。后来,林散之当上了老师,得到张栗庵的指导,学习书法和诗歌。林散之学习常常废寝忘食,有时绘画和写作几乎昏倒。他饱受疲劳之苦,生命危在旦夕。

直至1973年,林散之接近74岁,这才有了名气。当年,《人民中国》日文版于1月刊发“中国现代书法特辑”,林散之的草书作品——伟人词《清平乐·会昌》名列前茅,日本人发现后,大为赞赏,直言“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也是因此而名声大振。

林散之在晚年成名,也算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也颇具大师的风范。

他改变了草书历史

“林散之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特别是最近十余年来,研习草书的人数增多,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曾这样说道。

除了草书开始到唐代的第一阶段外,他还将草书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后到林散之以前和林散之以后开始。草书历史的第三个阶段是以林散之的消失为标志的。

林散之的草书风格创新,个性强烈。邱振中认为,林散之的笔法“依赖于长前毛笔在操作中溶解的交替,再加上水墨的穿插,呈现出与前代相比的复杂变化。”林散之的书法无疑是受到了黄宾虹的影响。黄宾虹一直认为学书法不能简单地模仿古人,而应该在掌握了基本功之后,了解并发展自己的风格。

在林散之的书法中可以看到黄宾虹教导的痕迹,但林散之的草书最终更多地散发出他自己的气质,这算没有白白辜负老师的教导。

林散之在草书上取得这一成就是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成果,在此之前,他一直在研究草书的其余部分,也取得了同样的成就。林散之在60岁左右开始学习草书。由于多年学习其他书法风格,他对不同的书法风格有了深刻的了解,所以他更熟练的起草。

虽然林散之的书法赢得了各大著名的权威机构,民间说仍有许多人不能欣赏林散之草书,有人说他“丑陋”,这不是林散之的作品差,虽然林散之草书表面看上去很分散柔弱,但里面是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这些都是来自林散之的亲身生活经历的体现。

林散之的草书之道

草书的技巧只是草书的基础,使林散之的草书成为杰作的是依靠它的精神力量。林散之书在《林散之序跋文集》里有谈到林散之的书法之道。

首先,林散之认为人品先于艺品,“艺术家必须只有用假、丑、恶对抗真实的人,留下真、善、美才是水月镜花。”关于这一点,从林散之的弟子辈的事情也能直接证明林散之对人品的注重之高。

林散之漂泊一世,七十多岁才成名,经历了无数的凄苦,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林散之也为自己不能被别人看到而烦恼。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愿意接受冷眼相待,他愿意刻苦钻研草书而不后悔。

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林散之从未放弃过正直的精神,一直坚持自我。这就是为什么赵朴初、启功、郭沫若、郁达夫一众如此尊敬林散之的原因吧。

没有人格,就没有艺术,林散之用他的一生来实践了这句话,也证明了他的艺术造诣。至于他的草书被不被人理解,自然不会让林散之记挂担忧。

看了这篇文章,不知道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欢迎前来留言分享~

,是草书,稻草书!,林散之的草书怎么和先圣张旭的草书相差这么大,是后人看不懂还是写作有问题?,我孙子的草书,也是这样的,永远没人读懂,那就是天书了。,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