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人物:论不服人,我最服丁敬!

读完程邃的经历和作品之后,我们应当记住那位在明代活了38年,在清代活了47年,大力发展印学,以钟鼎古文入印,力娇文何旧风,开创新徽派,徽宗的宗师,有清一代,垢道人程邃开徽宗一脉,成为清代篆刻史的开端,但纵向看清代篆刻史,最值得一看的篆刻大师却是我下面说的这个小老头。

(丁敬画像)

看,这个画像中,丁敬是一个瘦小枯干的小老头,在程邃死后的第四年,丁敬出生了,由丁敬时期向前看,我认为丁敬是中国最牛叉,最可爱,最有个性的篆刻人了。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钝丁,砚林、砚叟、龙泓山人等,浙江钱塘(杭州)人。说丁敬牛叉,是因为他有前人未达到印学成就:

一、丁敬是对秦汉以来将中国印学从三代到宋元真正打通的第一人;

二、丁敬是影响中国印坛二百年(从晚清到民国)的“浙派”的流派创始人;

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源于丁敬这个人的自有品性,这些品性之中,篆刻初学者都能经过思考,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关于下面的两首论印诗,我专门写过文章,具体可见我的微信公众号:三个小布丁,这里不再深入解析那两首诗。)

1、勤奋

其实这根本不算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品性,因为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成就大事业,或者成就大学问,大艺业的人,勤奋基本都是赖以成功的重要基础个性。

我们现在学篆刻,大部分人的问题在于不勤奋,不知道努力方向的有,这是理论上的不勤奋;知道方向却不肯下功夫去实操练习临摹、创作的,这是在实践上的不勤奋;每天临一方印,但却懒于思考,进步缓慢的,这是思考上的不勤奋。

谈到丁敬,他的勤奋是全方面的,丁敬自小家贫,这里的生计全靠父亲卖酒的收入,但是丁敬自小就知志向学,经籍之余尤其醉心于艺事,他是当时杭州著名诗词团体“吟社”的重要成员,他还沉迷金石考据学,学成后,精于鉴别,秦汉铜器、宋元名迹,古玩善本都能“入手立辨,如数家珍”。这些“功夫”当然来自于他的勤奋,他每于“春秋佳日,杖履在西湖周遭的山水之间,寻访经幢、墓碣、摩崖、嵌壁文字,攀其峭陡,剔藓披藻”,并且“得见前人妙迹,终日勿忍去,必亲自毡椎摹拓,志书查证。”

当然,他于篆刻一道的勤奋更加突出,不然就不会有下面我们提到有篆刻上的成就。

2、创新

创新用普通人的白话叫做对古人和前人的“不服”。

丁敬时代,汪启淑集同时名家为他所刻的印章数千方,辑成《飞鸿堂印谱》(这是我最不推荐买的印谱)四十卷,此谱中所集印章,多是受程邃印风影响的作品,而浙江盛行的是林皋绵密挺秀的印风,林皋在印学上承接汪关,这一脉的特征在于光洁,形式上追秦汉,但却不深究秦汉印的内在精神,于是丁敬“不服”,他一改程邃的冲刀为切刀,印面笔画多由切刀切出生涩感,你冲我切,你光洁我生涩,但他的不服,不仅是刀法形式上的,而且丁敬抓住了秦汉印的“神韵”这一精髓,他在“王德溥印”的边款里说“秦印奇古,汉印尔雅,后人不能作,由其神流韵闲,不可捉摸也。”

(丁敬刻“王德溥印”及边款)

什么光洁平顺,在丁敬这里不用,照样刻得出神韵闲雅的秦汉印印式作品。

自元吾丘衍、赵孟頫开始倡导复秦汉之古,避宋元屈曲之弊的理论以来,文彭、何震等明代大家以及近处的程邃都力避宋元习气,甚至稍沾点宋元气息,均为当代印人不齿,丁敬对印坛这种风气“不服”,他写了一首诗: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他认为唐宋人的印章里也有大量可以汲取的营养,也自有它的妙处。在秦汉唐宋印风格的深度消化之后,丁敬创造出了一种具有自我风格的印章:

(丁敬刻“诗正”)

(丁敬刻“丁敬身印”)

(丁敬刻“杉屋吟笺”)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是丁敬在秦汉精神风格之下,加入唐宋印字法的独特个性下的“有个性的汉印”,“不服气”才有了丁敬的创造,于是有了“浙派”。

大凡学篆刻,特别是刻元朱文印之后,对《说文解字》的小篆字法到了迷信的地步,丁敬又“不服”,他又写一首诗:

“《说文》篆刻自分驰,嵬琐纷纶眩所知。解得汉人成印处,当知吾语了无私。”

丁敬认为,文字学和艺术用字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他明确提出篆刻用字标准应当放宽,标准应当与研究汉字造字规律和诠释字义的《说文解字》分开。他的这一见解,对浙派印风的最终形成,除去从朱简那里继承发展来的碎切徐进的刀法之外,这一点是决定性的。浙派篆的用字多是秦摹印篆和汉缪篆体系下的,浙派的短切徐进、钝朴奇崛,风格遒劲,高古清刚的印风自此形成。

综上所述,以上三方面的“不服”其实都基于丁敬的创新思想,也正是由于这几个方面的思想创新,丁敬才由此开创了影响中国印坛两百余年地“浙派”。

初学篆刻,也该学习丁老头这种“不服气”的精神头。

3、耿介

丁敬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这是因为他生性是个耿介清高的人,他的作品,从来不肯随便给人,他自己志书说“非性命之契,不能得其一字也。”啥意思,你如果不是生死之交,一个字也不会给你。传说他刻印是“贵人求其刻印,辄吝不肯与”,如果是达官贵人找到他刻印,他坚决不给刻,他的印章作品,获得者大都是其挚爱亲朋,一个怪老头,作品从来不肯给外人。

在那个时代,“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学艺人的生命归宿。到了四十二岁那年,也就是乾隆元年,在经历了雍正皇帝十三年励精图治之后,清政府统治渐趋清明和顺,于是乾隆朝廷在民间收集名望素著的艺术家,设立博学鸿词,丁敬因为在诗文书画、金石篆刻的各方面的名声响亮,被荐举应试,这其实是他作艺术家身份顺利进入仕途的最佳机会,但丁敬却拒绝了,这个小老头觉得闲来饮酒作诗,兴到书画治印,清贫而自得其乐,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篆刻初学者心里要记得这样的一件事,你的心让你选择了篆刻,篆刻也会给你你想要的快乐。这也是我们要从丁敬那里学到的。

丁敬之后的明清印人,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这些大宗师级的印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从浙派刀法、字法开始学习篆刻,他们从丁敬这里广泛吸收营养,最终皆成大家,我们有理由相信,丁敬是他们的发蒙“宗师”。

(【布丁说篆刻】之21,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