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故事十四:施琅背后的文韬武略

施琅将军像

1663年,康熙帝命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征讨台湾。他两次出海,均遇台风,无功而返。朝内一些大臣对他产生怀疑,施琅留在北京被封冻十三年。在李光地的举荐下,康熙帝力排众议,仍然对施琅委以军政全权。施琅终于1683年取得海战大捷,清朝收归台湾。清朝遂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派兵戍守。施琅收回台湾,功在千秋,但究其背后,两位安溪先贤的文韬武略却少为人知。

李光地的文韬

力荐施琅为征台主帅

李光地力主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建言推举施琅担任平台将领,康熙皇帝采纳了推荐,台湾得以顺利收复。

李光地举荐施琅是讲策略的 ,他首先主张对郑氏不能用招安的办法必须用兵, 而且 , 这时正是用兵的最好时机 。用兵必须用南兵 , 不言自明 , 自然更须用南将 。 但等康熙问何人可为将时 ,他却故意不把施琅说出来说是要回去想几天 这正是李光地的高明之处,他这样做一可以表明他的慎重 , 二可以避免受人之托的嫌疑 ,几天之后 ,他再举荐施琅 , 并且一连说了四条理由(一、他全家被海上(郑经)杀 ,是世仇 , 心可保也 ;二、又熟悉海上情形 , 亦 无有过之者 ;三、其人还有些谋略不是一勇之夫 ;四 、海上所畏惟此一人 , 用之则其气先夺矣 ),这就不怕康熙不用施琅了。李光地在康熙二十年七月举荐施琅 ,本月二十八日清廷让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可见李光地的举荐与施琅的复出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 。

李光地像

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不但使清军有了一个熟悉海战的统帅, 而且也使郑氏有了一个 发誓 “ 灭此朝 食 ” 的可 怕敌手 。 根据李光地记载 , 康熙二十年(1681年)五月 , 福建统兵大员 “ 尽来上本 , 言海寇不可平 , 大都是畏难有六分 , 而养寇以自重亦有四分 。 万正色更有三难六不可之疏 , 中一条系言渠将刘 国轩智勇不可当” 。 康熙也曾说过 , “ 万正色前督水师时 , 奏台湾断不可进取 。 联见其不能济事 , 故 将施琅替换 , 令其勉力进剿 , 台湾遂一战而克 ” 。 试想 , 如果不是施琅的复出 , 进取台湾的事情就可能拖延下去 。 而如果没有李光地 、 姚启圣的举荐 , 施琅的复出也是不可能的 。 所以 , 李光地 、姚启圣为清初统一台湾 , 首先立了渗人得宜一功 。

帮助施琅获得“征台专权”

施琅到任后 , 曾多次上疏请求获得专征台湾之权 ,有记载说 , 李光地在举荐施琅之时 , 就曾经说过 : “ 若 任以专征 , 臣保其功必 成 ” 。李光地在《 榕村语录续 集 》卷十一中说 : “余曾于上前有言 , 不敢以局外自视 ”。直到。李光地答应康熙帝回乡奉母期间参谋收台事务,并通过明珠大学士奏请,施琅的第三次“征台专权”才得到康熙帝批准,“征台专权”一事李光地从中确实给予了有力的帮助 。施琅获得专 征权 , 客观上对进取台湾有利 ,否则 ,施 、 姚二人长期争执下去 , 势必延误对台湾的进取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李光地帮助施琅取得专征权 , 也是应当肯定的 。

设计“班兵制度”

在派兵驻守台湾的问题上,李光地综合施琅等人的意见,提议戍兵亦三年一换 , 得到康熙的赞同,形成驻防台湾官兵三年一轮换制度,这就是后来台湾的班兵制度 。 以上据邓孔昭先生发表于《台湾研究集刊》1 9 9 3 年第 l 期 《李光地、施琅、姚启圣与清初统一台湾 》一文的介绍。“班兵制度”对于清朝有效管辖台湾作出了贡献。

李光地书法作品

林孺将军的武略

林孺字世德,号凤山,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状貌魁梧,膂力过人。在破吴三桂的“洞庭湖之战”中,“督帅小快艇”点燃烈火,冒烟直进,烧毁敌舰,血战十七次,克服岳州,表现出杰出的水战才能。康熙二十二年,林孺将军随靖海侯施琅进军台湾,攻克海坛、金门、厦门等岛,又拿下澎湖36个岛屿。

这时,主帅施琅对收抚台湾的策略,尚未制定,值林孺入见,向他征询意见。林孺说“台敌大败之后,人心惶惑,我方可把俘虏中的伤残者全部放回,让他们知道我皇上命将军出征,要实行不杀之仁,以此招抚,大事可成矣!”施琅欣然采用,台湾果然很快归顺。林孺迁台湾镇游击,此后施琅留他在驻台军中办理善后工作一年。当时在台当官的,满三年即调内地,林孺秩满时,康熙帝以该地重要,再予留任3年,擢升粵省督标参将。不久,他被召见,升湖广宝庆协副将,数月后,升贵州安笼总兵官。四十年冬,他被召见,谕荐贤举能,所举皆被擢用。

李光地写的对联

了解更多安溪故事请关注:安溪茶农118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