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中“晋人尚韵”的特点,竟源自魏晋时期道家玄学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进入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虽然分裂破坏了国家的统一,但客观上为打破儒家思想的一统天下、促进百家争鸣提供了环境。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一些文人墨客怀才不遇,一些官吏仕途不畅,为了逃避现实排遣内心的忧闷,他们希望从道家玄学中得到解脱,于是或遁入道门或沉迷玄学,促进了玄学的兴起。这些人中不乏善书之人,故当时书法亦有“尚玄”之风。

魏晋道家玄学的兴起。由于皇家的高度重视,上行下效,使玄学取代了儒学的地位。刘劭著《人物志》,以名、法立言而杂之以道,以儿杂志已到,可谓开魏晋玄学的先声。当时官府选拔人才不再以道德、操守、气节等儒家标准为主要内容,而是转向以人的才情、气质、格调、容貌、言行、举止和精神状态来选拔人才。使汉末人伦识的轻易变成了以言语技巧争胜的清淡。在东晋南朝,由于南迁的士族大都是魏晋以来的玄学世家,因此,“世尚老庄,莫可用心儒训”的主张,直接推动了道家玄学的兴盛。

金观涛先生说:“整个艺术史都是思想史的一部分。”在传统上,我国的书画是儒学的一部分,但在魏晋时期,书画却是玄学的一部分。道家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美学观念等都 对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主要体现在创作时的传神之笔和格调的气韵生动上。

道家的“道”的原则对书法的影响。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自然界的一切均“无为而无不为”一切应顺其自然,反对一切人为的主张,包括艺术。书法受其影响,崇尚自然,就是崇尚书写本身的自然性。今观晋人传世墨迹,不激不厉,从容不迫,蕴藉风流,仿佛翩翩少年闲步江南,谈古论今,冠带飘扬,其实这正是东晋士大夫所追求的形象。为了表达这种韵致,晋代书家大都爱写行草书,皆因行草书自由活泼、飘逸、随意,的确是书法中最好表达的道家玄学的书体。

道家朴素辩证关系对书法的影响。在《老子》中可见“道”的阴阳两性对立统一关系。阴阳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排斥又相互统一,相辅相成,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都在强调着对立中的转化,在书法作品中,只要有矛盾双方的存在,并不计较孰多孰少,孰轻孰重。它既是构成道家哲学体系的重要部分,又是构成道家书法的重要艺术元素。

道家的美学美学观对书法的影响。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这便是物极必反的原则。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真实之言,并不美丽动听而美丽动听之言并不真实。只有不加雕饰的真言才是最美的。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美学思想,他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更加直截了当的说明了朴素美才是天下无与匹敌之至美。这一美学观反映在当时的书法上便是追求质朴,率真自然,宽博的书风。由此可见,魏晋时期道家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美学观点都对书法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只有那些性情、神采、神韵、意境等所谓形而上的精神部分,即玄、虚的东西,才可能与之接轨而形成神交。这正是道家书法,乃至中国书法艺术为什么如此推崇神采、神韵、意境等精神范畴的根本原因所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