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儒学传承人物——蔡邕传

东汉灵帝时期,在京都太学门外树起了一块刻写着六经的石碑,其字体清丽,铁画银钩,引人注目,前往观瞻及摹写的人络绎不绝。这就是书法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书写石经的是东汉大书法家、文学家蔡邕。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 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蔡琰(文姬)之父。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

一七八年,蔡邕借发生天灾之事上书汉灵帝,批评朝政,触犯了朝廷的权贵。蔡邕被逮捕下狱,后被判流放到北方的五原安阳县。权贵杨球仍不放过蔡邕,派人在半路上谋杀他,幸而刺客们良心发现,感佩蔡邕的正直而没有杀害他。杨球又收买安阳地方官,要地方官置蔡邕于死地。不料,那位官员反而把杨球的阴谋告诉了蔡邕。因此,他在流放期间并未遇上危险。

蔡邕上书灵帝,述明自己过去与卢植、韩说等人撰补《后汉记》的动机,要求把书继续写完,他在奏文中还附上了自己所写该书的部分文章《十意》。汉灵帝看了奏章,十分赞赏蔡邕的才气,遂于一七九年大赦天下时,宽免蔡邕返回故乡。他路过五原时,宦官王甫的哥哥、太守王智替他饯行,席中蔡邕轻慢王智,拂袖而去,因此得罪了王智及朝中宦官,王智密告蔡邕在流放期间讪谤朝廷。蔡邕于是逃往外地,曾到吴地及太山等地隐迹十一年,才返回故乡。

一八九年,汉灵帝去世,董卓任司空,独揽朝政。他早闻蔡邕大名,便请他出山做官,蔡邕称病不去。董卓却严督州郡推举蔡邕,他在董卓淫威之下,只好进京,被任为祭酒。董卓对蔡邕非常尊重,并接连提拔蔡邕任侍御史、侍书御史、尚书。后调任巴郡太守,留任侍中。一年后,任左中郎将,随汉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董卓每次宴会,都让蔡邕鼓琴,对蔡邕的才能大加赞赏。但董卓刚愎自用,很少听取他的政见。蔡邕不满,想要逃走,却因自己相貌奇特、难以逃脱而打消了逃走的念头。

董卓被诛以后,蔡邕在司徒王允面前不自觉地发出感叹,被王允视为“怀其私遇,以忘大节”,把蔡邕下狱治罪,虽经士大夫多方营救无效,最后死于狱中,享年六十。人们听说蔡邕死讯,无不叹息、流泪。兖州、陈留地方为蔡邕立像纪念。他的女儿蔡琰(文姬)也在兵荒马乱时被胡骑俘去,陷于南匈奴十二年;与左贤王生下二子,曹操获悉后,遣使者以黄金、玉璧赎回,以报蔡邕。由此可见人们对蔡邕之死的惋惜之情。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蔡邕生前著作甚丰,《后汉书》称他所著诗赋、碑、铭、议论等文章共一百零四篇。今存《蔡中郎集》十卷。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