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是书法的“叛逆者”?

王献之是书法的”叛逆者”?

王献之在继承了其父王羲之书法风格之后,在”工巧、精熟”的基础上,提出了书法必须要”妙有余姿”的创新之说。那么,在王献之的青年学书阶段,他是怎样的学书态度呢?东晋时期是文化大发展、大交流、大开放的时期,那些文人雅士茶余饭后在谈论书法的”魏晋风度”,而王献之此时年纪尚小,他仍然按照家训,严谨学书,只是惟妙惟肖,中规中矩。但28岁以后,也许是成年了,对世事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了,加上魏晋风气的对他思想上的长期熏陶,他认为,书法不只是有”精熟、工巧、骨力”,而是应当”妙有余姿、媚趣”。

如果按照古人传统的看法,王献之提出的这一书法观点,必将遭到很多人的批评,果然,自南北朝开始,人们对王献之的书法总是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比如,南朝初期,王献之的影响力一度超过了其父王羲之,陶景弘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说:”比世比例高尚子敬,海内非惟不复如有元常,于逸少亦然。”但由于梁武帝也是一位书法痴迷者,他作为皇帝,亲自撰文但导国人学习书法,并且要学习古人的”古质、骨力”,从而否定了王献之的”媚趣”。到了唐朝,唐太宗更是极力推举王羲之,而王献之又被冷落于世。然而,宋朝米芾又推崇了王献之,他认为”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也”。

从上面可以看出,王献之的书法命运可谓是一波三折,加上他本人英年早逝,但我们从他短暂的人生轨迹和时人对其书法的评价来看,可以得出王献之是书法的”叛逆者”。他出生在一个书法世家,是魏晋时期的一位”公子哥”,为什么要叛逆于书法之道呢?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不安于现状,不愁吃穿,整天玩弄于笔墨,加上祖传的”秘方”,完全可以成为书法”大家”!然而,王献之不是一般人,他在继承古人”遗风”的同时,找到了书法的”趣味”,认为”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这里”宏逸”二字最为鲜明地提出了以往书法的缺陷所在,继而在后来,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书法不仅要有”媚趣”、”妙有余姿”,而且亲身大胆实践,因此,王献之的书法在”意趣”上要高于王羲之,这也是历史的公论。

放眼历史,我们仿佛感受到历史是何等惊人的相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书法家苏轼与王献之的学书思想非常接近,可谓是第二个王献之。苏轼早年追慕唐人骨气丰腴,晚年繁华阅尽,又服膺魏晋的平淡浑成,提出了”萧散简远”的学书思想。他认为书法应”妙在笔画之外”,而不在于”形质”之状,这里的”妙在笔画之外”与王献之所说的”媚趣”、”妙有余姿”是何等相似。认真分析,可以得出:书法之意,应当从”道”,从”自然”,这样也正好符合老子所说的大道、自然同为一语,这也许就是书法的哲学之美吧。

本文由《太一智慧书画艺术》平台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文中插图均为王献之作品。

,转发了,没看到判逆在哪?只有望尘莫及。,!灵动飘逸,收藏,当代书法家没一个能超越二王,真的不怎么样,妙有余姿,王献之千古一人、没人能及,王羲之是“书法”重“法”在规矩中的章法艺术; 王献之是“书法艺术”重“艺术”的意趣表现力,是法外的超脱!,辉,父子书家举世罕有,典藏。,驷马难追,他是再创新辉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