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年后再看米芾



▲「米芾



《苏太简参政帖》 纸本 19.6×6.8cm 上海博物馆藏


此帖与《苕溪诗帖》等俱为其中年成熟书风的代表作品。

韵高气古出钟王


韵高气古出钟王,

半作仙姿半作狂。

无边风神通四面,

蝇头险劲压苏黄。

这是当代著名女书法家林岫女士对米芾的诗赞。一个“出”字,即道出了米芾艺术的源流与成就(就我看来,“出”字在这里有两解,一解为“出于”,一解为“出其右”)。以狂放著称的米芾,绝不是那种“无知者无畏”似的轻狂,而是一种深谙传统而又敢于超越前人的真性情的表达。米芾在晚年所作的《自叙》对自己学书经历是这样描述的:


余初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其书壁以沈传师为主,小字,大不取也,大不取也。


 (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由此可见,米芾书法艺术成就的取得,是与其向古人广泛学习和自己刻苦修炼密不可分的。专攻米芾书艺研究的著名书法家曹宝麟在《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中称:“米芾对古人技法的深刻理解,得之于持之以恒的揣摩临习。古来没有任何一个书家,可与元章的精勤相敌。”其子米友仁在米老的一件书跋中也曾写道:“先臣芾所藏晋唐真迹,无日不展于几上,手不释笔临学之,夜必收于小箧,置枕边乃眠。”


评家大都把米芾的书法实践及其艺术风格分为3个阶段 ——元丰五年(1082年)32岁以前为向唐人学习的第一阶段;从元丰五年以后至元符三年(1100年)50岁左右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他经苏轼指点转向对晋人书艺的研习,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从米芾50岁以后到他逝世,为第三阶段,这是他个人风格得以鲜明展示的时期,也是其书法艺术达到“自成一家,人不知以何为祖”,“无边风神通四面”而炉火纯青的顶峰期。

苕溪蜀素传千古


天姿凌轹未须夸,

集古终能自成家。

一扫二王非妄语,

只应酿蜜不留花。

这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王文洽对米芾的评价。如果说米芾最早是以“集古字”,学前贤而走入书坛的话,那到后来“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之时,他已是一位入古出新的大师了。


米芾是宋代书家中传世作品最多的,虽然所有的书评家都把米芾的“第三阶段”视为其艺术的高峰,但在米芾众多的传世佳作中,写于其39岁时的《苕溪诗帖》与《蜀素帖》却是公认的米芾最有影响力的两件作品。





《苕溪诗帖》全卷35行,共394字,末署年款“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时米芾38岁。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体的典型面貌。史料记载,此帖是米芾当年应湖州(今浙江吴兴)郡守林希之邀,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时留下的墨宝。而就在米芾写下《苕溪诗帖》一个多月后的“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米芾又在此留下了另一件与《苕溪诗帖》齐名的《蜀素帖》。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就在这次结伴游览苕溪的旅途中,林希取出他珍藏了20多年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虽然在此之后,米芾还留下了大量的书法精品,但似乎在后世的广大书法爱好者中,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这两件作品了解米芾书艺的。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把米芾曾经崇尚并研习过的唐代大家褚遂良、颜真卿比为“美声唱法”,把二王与他同辈的苏轼比为优雅的昆曲的话,米芾的书法应当是既有“唱功”又具时代气息的“流行歌曲”了。我想,《蜀素帖》与《苕溪诗帖》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恐怕主要归结于此两件作品所产生的“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了。


跌宕多姿米老书


从来翰墨号如林,

几见临池手应心。

羡煞襄阳一枝笔,

玲珑八面写秋深。

这是当代书坛泰斗启功先生在著名的《论书绝句》里对米芾书法的激赏。虽然诗中所指的“秋深”并非米芾晚年的书法,而是指其书于元祐元年(1086)的《张季明帖》(因帖中临张旭“秋深,不审气力复何如也”而又名《秋深帖》),虽然启老认为米芾“晚岁之笔,则枯干无韵,如虹县诗等,殆同朽骨,虽欲为贤者讳而有所不能也”。但如果我们也同样能视启老评语而“不为贤者讳”的话,我们依然可以从众于世俗的观点,来欣赏米芾50岁后的作品,体会被苏东坡誉为“风樯阵马”,被赵构誉为“如乘骏马”,被朱熹誉为“天马脱衔”,被赵孟钣为“骏马得御”的米芾书风。




2002年12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专场上,原藏日本有邻博物馆的米芾《研山铭》真迹被中国国家文物局以2999万元人民币购得,后交由故宫博物馆收藏。








米芾 《研山铭》


《研山铭》作于崇宁元年(1102)八月十五日,绢本手卷,行书,卷纵36厘米,横136厘米,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行书大字39个(每字折合人民币76.9万元,它的成交价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新的世界纪录),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启功先生曾经说“我此生见不到米芾的《研山铭》,将死不瞑目!”并认为《研山铭帖》是米芾真迹精品中的代表作,“米芾的行书成就最高。此帖下笔挥洒纵横,跌宕多姿,不受前人羁勒,抒发性情天趣,在他的大字墨迹中,应推为上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沈鹏也赞赏《研山铭》字字珠玑、笔笔难书,他最为推崇“下震霆”的“震”字一撇:陡然一笔细如蚕丝又稳如磐石,险绝笔法登峰造极。“有人说是败笔,我看恰是妙在巅毫。正如打乒乓的擦边球,又像足球弹在门框上再进网,妙不可言!就像孔子论人生最高境界———既‘从心所欲’,又‘不逾矩’。”


传世的米芾法书多为小字,大字仅有3件,均为其晚年之书法力作,除《研山铭》外,还有作于崇宁五年(1106年,56岁)的《虹县诗》(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和更晚的《多景楼诗》(藏于上海博物馆)。《虹县诗》运笔刚劲雄健,具奔腾之势,中多飞白,变化无穷;结字自由放达,倾侧中含稳重,端庄而不失婀娜。米芾尝自称其书为“刷字”,这一点在《虹县诗》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该帖节奏感极强,用墨则干湿浓淡,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如起首“虹县旧题云快霁一天清淑”十一字,一气呵成,笔虽干而不散。而擘窠大行书《多景楼诗》,此贴更是将“刷字”笔法推向了极致,八面出锋,纵横驰骋,所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痛快淋漓,气象轩豁。


古来书评家都认为,要窥探一个书家的真性情,“书不如札,札不如稿”,因为手札诗稿这类看似“随意为之”的墨迹,恰恰是书家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在米芾留下的大量传世佳作中,绝大部分为真情流露的手札诗稿,展读观赏,如对佳人,如饮佳酿,更能体味到米老那意态纷呈的韵致和摇曳跌宕的旋律。



《临沂使君帖》纵31.4厘米,横25.1厘米

释文:芾顿首。戎帖一、薛帖五上纳,

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 临沂使君麾下。


《伯允帖》纵27.8厘米,横39.8厘米

释文:十一月廿五日。芾顿首启。辱教。

天下第一者。恐失了眼目。

但怵以相知。难却尔。

区区思仰不尽言。同官行。

奉数字。草草。芾顿首。伯充台坐。



《清和帖》纵28.3厘米,横38.5厘米

释文:芾启。久违倾仰, 夏序清和, 起居何如?

衰年趋 召,不得久留,伏惟 珍爱。

米一斛,将微 意,轻鲜悚仄。

馀惟 加爱、加爱。芾顿首。窦先生侍右。

,我觉得当今能认识“芾”这个字的,说明就是喜欢书法的!,900年后看疯子:米芾,神一样的男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