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了张士诚,拒绝了朱元璋的杨维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凭借着武力得到了天下,并且坐上了皇帝之位。因此坐上了皇帝之位的朱元璋深刻的意识到了,武力虽然是打下江山的重要资本,但是去治理江山的话,光靠武力是不可够的,因此朱元璋极其的需要一些辅政之才,所以朱元璋对一些文人是极为看重的。

一、带异象出生的杨维桢

对于朱元璋的看重,有一些人并不领情。因为元末明初之际,大多数都是元朝的旧臣,所以这些旧臣之中有一些对朱元璋不满,也有人保留着忠于元朝的情操。毕竟在当时的那个年代里,文人的一张嘴,是可以将任何人遗臭万年的,所以朱元璋就想用安抚的方式来招收这些旧臣。

对于朱元璋如此的行为,确实是有一大批的旧臣和一些文人归附于了朱元璋。不过就是有这样一个人,他始终都保持着拒绝的态度,一直拒绝出仕。如果朱元璋想要强行召其入朝为官的话,那么他就会直接自杀,那么这一个人是谁呢?其实就是杨维桢。杨维桢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

杨维桢在出生之时,根据历史上的记载也是有着一些异象的。当时杨维桢的母亲李氏在夜晚睡着之后做了一个很奇特的梦,李氏梦见“月亮上有许多的金钱,而这些金钱都掉入到了自己的怀里。”当李氏醒来后,杨维桢就降生了。所以杨维桢母亲做的梦被誉为是一个吉兆,是一个极为好的梦。因此按理来说,杨维桢的一生自然是不平凡、充满着传奇的了。而事实也证明,杨维桢的人生真的充满了传奇。

《明史·杨维桢传》:“母李,梦月中金钱坠怀,而生维桢。”

二、严父的教育,让子成了名

杨维桢在幼年之时,他的人生就较为传奇了。当时在杨维桢到了可以读书的年纪时,杨维桢的父亲杨宏就在铁崖山上修建了一座阁楼。这座阁楼的外围栽种了上百棵的红梅,阁楼内放上了上万册的书籍。在这一切都准备好以后,杨宏就将杨维桢叫了过来,让他从梯子爬了上去后,就命人将梯子抽走了。

这梯子一抽就抽走了五年之久,所以在这五年里,杨维桢从来没有下过阁楼。在这五年里,杨维桢一直在阁楼当中进行书籍的阅读。那么吃食怎么办呢?就是借助一些工具将其传送上去的,所以当时杨维桢除了吃饭休息以外,剩余的所有时间都是用来读书、习字、绘画了。因此也正是如此的教育之法,让杨维桢成为了饱读诗书的名家。

《明史·杨维桢传》:“俾诵读楼上者五年,因自号铁崖。”

《新元史·杨维桢传》:“早岁居吴山铁崖,筑万卷楼,皿辘传食。”

杨维桢在诗词、书画等方面都是有着非常好的成绩的;但是在仕途之上,杨维桢却是走得非常坎坷。当年杨维桢通过苦读多年的学识,通过科考高中了进士,被元朝廷安排在了天台县做了县尹。做了县尹以后的杨维桢是有着一腔热血的,他不仅整顿了官员的作风,也整顿了许多的不良官吏。

初出茅庐的杨维桢此举自然是会得罪一些其他的势力,所以杨维桢就被罢免了官职去,又做了一个盐场的司令。虽然这个官极小,但是杨维桢依然很看重,依然怀抱着自己的初心去为民办事,结果又因为狷狂而受到针对。后来元朝修订辽、金、宋朝的史书,杨维桢写下《正统辩》,受到修史的总裁官欧阳玄的青睐,本意是想举荐杨维桢,但是因为有人阻拦,没有成功。后来杨维桢再度被起用,当过杭州四务提举、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最后被朝廷任命为了江西儒学提举一职。杨维桢在任期间兢兢业业,可是最后的江西儒学提举杨维桢并没有去上任,因为这个时候的元朝已经日落西山,天下兵乱四起,所以杨维桢就辞掉了官职,浪迹江湖去了。

《明史·杨维桢传》:“元泰定四年成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维桢著《正统辩》千余言,总裁官欧阳元功读且叹曰……将荐之而不果,转建德路总管府推官。擢江西儒学提举,未上,会兵乱。”

三、得张士诚和朱元璋赏识

有学识的人不管到了哪里,它都是会发光的。因张士诚早早的就听闻了杨维桢的大名,所以在杨维桢到达了张士诚地段的时候,张士诚就派自己的弟弟张士信去请杨维桢,想让杨维桢成为自己的臂膀。对于张士诚的邀请,杨维桢拒绝之后以元朝的立场对张士诚进行了一番分析和劝谏。张士诚没能听从,后来果然被朱元璋击败了,没有得到善终。

《明史·杨维桢传》:“张士诚累招之……反覆告以顺逆成败之说,士诚不能用也。”

后来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政权后,朱元璋也想将杨维桢收入朝廷辅佐自己,修订礼乐书。在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朱元璋就派了当时的翰林,拿着丰厚的礼品,亲自到杨维桢的家里去拜访。结果,杨维桢同样拒绝出山,婉言的谢绝了明朝和朱元璋的美意。对于杨维桢的拒绝,朱元璋自然是不会放过的,在次年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时候,朱元璋又传话给杨维桢,让他入朝为官。

对于朱元璋如此的做法,杨维桢也许是有着一些感动的,但是他向朱元璋上《老客妇谣》,表达自己的态度:可以为朱元璋效力,但不能被强迫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否则自己宁愿跳水自尽。朱元璋同意了杨维桢的条件,用安车接到朝廷。杨维桢在朝中滞留一百一十天,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就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也同意了。杨维桢到家之后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五。

《明史·杨维桢传》:“(杨维桢)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帝许之”

在杨维桢离开南京的那一天,宋濂送给了杨维桢一句诗,其中两句是:“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所以可见杨维桢确实是一个较为坚持自己内心想法的人。在古代那个时代的背景之下,能够做到杨维桢如此行为的人,可以说是叫人极为的羡慕和佩服的。毕竟没有几个人能在面对皇帝的征召之时,以死相逼而拒绝的。

参考资料:《明史》、《新元史》、《元故奉训大夫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杨君墓志铭》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