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纲与刘墉掐架斗嘴,书法“有我也,无我也?”

作者 张福斌

翁方纲与刘墉都是清代颇负盛名的书法家,翁方纲的隶书精绝细腻、点画工整得体,而刘墉则以行书的雄深雅健、不拘一格见长。但由于他们的风格与追求不同,表现在书学上双方互有争议。

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刘墉学生、翁方纲女婿戈仙舟拿刘墉的字向翁方纲讨教,翁看后说:“你去问你老师,哪一笔书是古人的?”戈将此话转告刘墉,刘反唇相讥:“你去问你岳父,他的书法哪一笔是他自己的。”

如果单就这场争论来看,似乎翁方纲略逊一筹,实际上,两人的 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如合二为一,正是学书中“先无我,后有我”的两个阶段。

也许是“树大招风”的缘故,清时对翁方纲的书法褒贬不一的。他的“谨守法度”颇为论者所讥笑,但更多的人则赞誉他的书法“冠绝一时”,“其朴靜之境,亦非石庵(刘墉)所能到也”。或许有人会指出:既然“先无我,后又我”是学书的两个阶段,那么翁方纲到老来还是“无我”,岂不仍在初级阶段吗?这正是我们探讨之所在。

尽管古往今来不少人指谪翁方纲点画过意讲究,依傍古人,不越“雷池”一步,属“无我”之列。但他能“初学颜平原(颜真卿),既学欧阳率更(欧阳询),后又隶法史晨、礼器诸碑,且双沟摹勒旧帖数十本,无碑帖不收藏默识”,做到“笔笔有出处”,这不正是他的“有我”吗?试想他若不博采众家之长,融汇各家之精,怎能把诸多碑帖之“出处”,融进自己的作品呢?而他的见多识广,也使他的书法在客观上不可转移地带有其他范本的某种艺术成份,这正是变“他”为“我”之举。从这个意义上说,说他“有我”是立得住的,说他“无我”未免失之偏颇。

学书正道,“先无我,后有我”,学习、选择、比较、反复,持之以恒,师古不泥,化古为今,终成大家!

请看翁方纲、刘墉的墨迹吧!

翁方纲书法1

翁方纲书法2

刘墉书法1

刘墉书法2

,学书正道,“先无我,后有我”,学习、选择、比较、反复,持之以恒,师古不泥,化古为今,终成大家!赞同!,能写出来的都是自己的!庸绕舌……,刘墉书自有一种韵致,绝非翁方纲可比。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