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虽为名家纪晓岚与刘墉的弟子,却在书法造诣上远超两位老师

伊秉绶虽为名家纪晓岚与刘墉的弟子,却在书法造诣上远超两位老师;伊秉绶乃清代诗书画印四绝的大家,为何仅以书法之隶书名垂后世?伊秉绶拜帖学大家刘墉为师学书法,在碑学造诣上与邓石如不分伯仲;书坛泰斗沙孟海说伊秉绶书法比邓石如境界要高,书友们您怎么看(本文作者:语默,号不知先生,诗人、思想者、书画印研习者,著《语默文集》。)

伊秉绶隶书《月华洞庭水 兰气萧相烟》

曾为惠州与扬州知府的清代隶书大师伊秉绶不仅为官清廉且博学多才,《墨庵集锦·小传》曾言及他“好蓄古书画,颇究性命之学,屏谢声色,每食必具蔬,曰借以清吾心耳”。虽早年随清代帖学大家刘墉学习书法却以碑学著称,在篆、隶、楷、行四体当中尤以隶书成就最高。可以说在清代的隶书造诣上能与邓石如并列的,且能将隶书达到登峰造极者唯伊秉绶一人耳。康有为曾将邓石如推举为“集篆之大成者”,而伊秉绶则被誉为“集汉隶之大成者”。伊秉绶早年学书尤以汉隶用功最深,但也广学博取深谙历代诸家名帖,如《兰亭序》、《圣教序》、《乐毅论》等,对他影响最大的古代书法家有颜真卿和苏东坡。

伊秉绶隶书“退一步斋” 横额 47×139cm 纸本 1813年 上海博物馆藏

伊秉绶隶书《仲轩》水墨纸本 32.5×93.5 cm 成交价805万元

伊秉绶 千章百砚之斋 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也曾对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虞世南、米芾、赵孟頫等书家法帖有过深入研究和临习。若论伊秉绶的书法不得不提及他的隶书学习轨迹,其隶书早年主要师法《礼器碑》、《史晨碑》及《孔庙碑》,后又遍临《裴岑碑》、《尹宙碑》、《张迁碑》、《韩仁铭》、《郙阁颂》等,但对伊秉绶隶书影响最大且用功最深的是《衡方碑》,在伊秉绶《留春草堂诗抄》中曾记载自己临习《衡方碑》达上百遍之多;而小楷更多受益于王羲之的《乐毅论》,并在小楷笔法的基础上融入了篆隶笔意;其行书融颜真卿与李东阳二人之长,古雅而温婉。不仅如此,伊秉绶的诗文、篆刻、绘画也造诣颇深,而不为后人所熟或因被隶书名气所掩之缘故。其绘画好墨梅疏竹与水墨山水,篆刻宗法秦汉并师从黄易与丁敬。

伊秉绶 隶书昨叶书堂 横幅 成交价437万元

伊秉绶题钱杜梅花册 寒香千古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伊秉绶隶书《缵戎祖考》

鉴于苏东坡与欧阳询对伊秉绶多方面的影响,不得不浓笔重墨谈及三位先贤的故事。因命运多舛的苏东坡曾流谪于惠州,故在伊秉绶任广东惠州知府期间,为自己敬慕的苏东坡重修了故居。如今流传于广东与扬州一代民间的“汀州伊面”,与苏东坡发明的“东坡肉”皆成了美食佳话。在嘉庆十年伊秉绶到古韵厚重的扬州任知府,而宋代的古贤欧阳修与苏东坡也曾在此做过太守。而就在伊秉绶刚刚上任期间恰逢淮南水灾,在《赈灾四首》的序言中曾这样写道:“乙丑岁,秉绶忝守扬州,值七属水灾,次年尤甚。盖自甲子已来,叠溺三载,冬麦未种,哀鸿嗷嗷。赈金无算。”嘉庆十二年秋,伊秉绶父亲在扬州官邸去世,随后辞官回故里为父亲治丧,扬州数万百姓含泪送别这位清官。

伊秉绶书法 建忠弼之謓,张迁碑语。敦诗悦礼膺禄美厚,西峡颂语

伊秉绶 西湖讲舍校经图 福建省博物馆藏

伊秉绶隶书横幅 華嶼讀書堂 纵32cm,横13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伊秉绶在扬州留下了很多墨迹,不仅为隋炀帝陵遗址写“隋炀帝陵”四字隶书碑文,也曾为扬州名胜之平山堂书写过楹联,此地为欧阳询被贬官至扬州太守时期所建,其悬于堂前的牌匾有“风流宛在”与“坐花载月”,皆是为了怀忆先贤欧阳询轶事所设,伊秉绶曾在此书写一幅楹联为“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而今当我们游览观赏扬州瘦西湖的时候,莲花桥上的“莲花桥”三字隶书,以及“湖上草堂”的牌匾均为伊秉绶题写。后来,伊秉绶因肺病不幸逝世,人们为了追忆这位勤政爱民的太守,原供奉历任太守欧阳询、苏东坡、王士祯的“三贤祠”,将伊秉绶位列其中并改称为“四贤祠”,其品行为世人啧啧称道。

伊秉绶隶书 《寿》

伊秉绶 1812年作 隶书临尹宙碑 成交价74.7万元

伊秉绶隶书 释文:敦煌太守克敌全师,抵威到此。裴岑纪功碑在绝域雍正年间始出土

从书法师承方面追述伊秉绶的学书经历,必须谈及的两位是清代名家纪晓岚与刘墉,若论师承时间排次的话纪晓岚在前,而伊秉绶后来拜刘墉为师则是因于纪晓岚的推举。纪晓岚曾在《真行书诗文合卷》册页的题跋中写道:“石庵与余同充读卷官,为余书此轴,门人伊子墨卿酷爱石庵书,因以赠之。”纪晓岚与刘墉交情非同一般,而伊秉绶又备受纪晓岚器重。纪晓岚酷爱收藏砚石,而伊秉绶亦受师影响,与砚石结下了“砚缘”。伊秉绶的老师刘墉晚年学颜真卿,而伊在未拜其为师之前已在颜体方面下过苦功。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一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二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三

至于刘墉到底是如何教授伊秉绶书法的呢?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写道:“忆予初识宁化伊墨卿秉绶太守于袁浦,墨卿,诸城之弟子也,因从问诸城法。太守曰:‘吾师授法曰:指不死则画不活。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与食指作圆圈,即古龙睛之法也。’……”而包世臣在书论后文中却揭穿“真相”,即刘墉私下书写用的是转指法,在人前书写则用的是龙睛法,自然,包世臣对伊的龙睛法也是否定的,认为是刘墉误导了弟子伊秉绶……虽然伊秉绶并未“照搬”其书法形式,却从精神血脉上承继了刘墉书法。王文治评曰:“石庵书,绝去宋元以来纵横妍媚之态,而笔意高古。拙中含姿,淡中入妙。”由此看对刘墉书法的中肯评述,伊秉绶书法的精神奥妙亦在于此。从伊秉绶的隶书渊源来看,早期创作得力于汉碑,但真正影响伊秉绶隶书创作的则是桂馥。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四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五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六

如果再深入探讨伊秉绶的隶书发展轨迹,真正对其书艺起决定作用的除了《衡方碑》,从书法内涵而论更多得力于颜真卿,而追本溯源会发现伊秉绶与颜真卿之间,有着一个共通的“书法桥梁”,那就是有着雄浑厚重风格的《衡方碑》,颜真卿能师法其精髓与神妙并能化之,而伊秉绶则从颜体书法与《衡方碑》双管齐下,进而用颜体楷书笔法融入自己的隶书创作,可谓是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也。清代学者梁章钜在《退庵随笔》中这样写道:“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遥接汉隶真传,墨卿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未谷能缩汉隶而小之,愈小愈精。斯翁之后直至小生,二语真堪移赠耳。”可见同时代人对伊秉绶的理解是极为深刻的,这些特点与颜体的朴厚雄浑、大气磅礴及方严正大如出一辙,而伊秉绶与先贤颜真卿对秦代篆籀,乃至汉魏砖瓦都下过苦功进行研习。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七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八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七

正如近代文字学专家马宗霍所说:“世皆称汀州之隶,以其古拙也。然拙诚有之,古则未能。独其以隶笔作行书,遂入鲁公之室。”此番论述道出了伊秉绶之隶书,与颜书在精神血脉上有着必然联系。据传伊秉绶曾有段时间苦练中锋用笔,每天清早悬肘提笔画数十百圈,以此法来为“平画宽结”打基础。近代书坛泰斗沙孟海对伊秉绶如此评价:“他的作品无体不佳,一落笔就和别人家分出仙凡的界限来;除去篆书不是他常写的外,其余色色都比邓石如境界来得高。”伊秉绶隶书融汉之淳朴,又植入了唐之气势,不仅能从古中出新,又能从新中返古。

上海西泠印社潜泉镜面朱砂印泥(朱膘色) 国展投稿考试培训书法书画篆刻印泥 ¥85 购买

(撰稿/策划/编辑:语默<不知先生>,诗人、思想者、书画印研习者,著《语默文集》<书法手抄本>,代表作《世界就在这里》<共三卷>、《思想末世论》、《道德黑洞》、《未来历史》等。)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八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九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十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十一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十二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十三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十四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十五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十六

伊秉绶隶书 楹联之十七

伊秉绶 隶书“万卷十年”七言联 199×34.5cm×2 安徽省博物馆藏

伊秉绶隶书 十一言联,1801年作

伊秉绶书法 楹联 纵横联句长侵夜,次第看花直到秋

伊秉绶 临颜真卿奉命帖 上海明轩2015秋拍 成交价57.5万元

伊秉绶 韩愈诗 天津博物馆藏

伊秉绶 武王铭 上海博物馆藏

伊秉绶《行书蔷薇花诗轴》纸本行书 109.9×49.9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伊秉绶《致仲云书札》

伊秉绶《行书张咏寄传逸人诗轴》洒金笺行书 129×40.8cm 天津博物馆藏

伊秉绶书法 立轴 纸本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墨卿

伊秉绶小楷

伊秉绶书法 扇面 月华洞庭水,兰气潇湘烟

伊秉绶 临《淳化阁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伊秉绶 仿沈周山水 广东省博物馆藏

伊秉绶隶书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之一(节选)

伊秉绶隶书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之二(节选)

伊秉绶隶书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之三(节选)

伊秉绶隶书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之四(节选)

伊秉绶隶书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之五(节选)

伊秉绶隶书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之六(节选)

伊秉绶隶书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之七(节选)

,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