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流派印章

从古玺、汉印到唐宋几千年,留传于世的印章多得无法计算,但绝大多数印章都不知作者的姓名。据记载,秦朝时“受命印”为李斯书、孙寿刻制。魏晋时代的陈长文、韦仲将、杨利从等以工摹印出名之说均不足信。据记载,直到元末,画家王冕开始用浙江丽水县天台宝华山新产的花乳石(即青田石)治印,如以纸帛代竹简,从而开创了文人、学士治印的理想材料。从此书画家、收藏家、文人墨客对印章的鉴赏、录用、研究、收藏,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一篆刻艺术。这样秦汉印章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低潮时期以后,到了明清,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并开始形成各种流派,形成篆刻艺术崛起的新时代。

纵观历代篆刻,篆刻流派的兴起与发展,大致都是以能书善画的文人治印开始的。篆刻流派的产生,同其他古代艺术一样,索源求本,由于缺乏实物和可靠的文字资料,都有一定的困难。如前面所提到的王冕始创花乳石治印,虽有文字记载,并没有实物传世。印坛公认的篆刻流派的开山鼻祖,是明代的文彭,他首先用灯光冻石刻印,但亦是其晚年的事,早期乃以牙章为主,并且是由他篆书后,请李文甫代为动刀。文彭以后名家辈出,先后出现了皖派、浙派、邓派、款派、吴派、齐派等。

1.文彭、何震与“皖派”

文彭(1498一1573),明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

文彭是文微明的长子,自幼长于书画、诗文,更以篆刻名世,允为篆刻艺术的开山鼻祖。早年所刻均为牙章,由文彭书写,李文甫操刀而成。后来他在南京遇卖石老翁,买得青田石四筐,从此整理打磨,自写自刻,呈现了唐宋以后篆刻纯正趣雅的面貌。印章的边款也是由他创始的,不仅有上下款,有时还加刻一些记叙刻印原委的精彩诗文,将诗文、书法和印文融为一体,形成一项完整的篆刻艺术。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从此文人学士、书画家莫不重视篆刻艺术,以至“人人斯、箱,字字秦汉”,导致了篆刻的石章时代。文彭艺术的特点是以汉印为章法,方正平稳,纯雅可爱,模拟汉印边框残缺,具有古色斑斓的趣味。

何震(1515一1605),字主臣,一字长卿,号雪渔,江西婆源人。

文、何是师友关系。何震是一位敢于创新,也具有一定印学理论的艺术家。他提出:“六字不精邃入神,而能驱刀如笔,我不信也。”他主张提高篆刻艺术,首先要学好书法,他的篆刻改变了元人盘旋、曲折书体入印之弊,在文彭艺术的基础上,跨出了革新的一步。他的印作汲取了我国秦汉铸印的长处,篆法简洁、章法平正,采用切刀入印,刀痕显露、痛快泼辣,在浑厚上不及三桥,而苍劲之气高于文彭,令人耳目一新。他的印款始创单刀切入法,一刀即成一笔,简劲而生辣,有苍莽浑朴的气息,对后人影响很大。

因何震籍新安故世称“皖派”(亦称黄山派,徽派)。后人梁千秋、苏宣、朱简、汪宗周、江皓臣、程林、金光先、程原、汪关,皆属“皖派”。

2.程邃与“歙派”

程邃(1605一1691),字穆倩、朽民,号垢区、垢道人,安徽歇县人。他是明朝末年篆刻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初学文彭、何震,是一位能书善画又擅长文学的艺术家,这对他的篆刻成就有着直接影响。程的朱文印得力于钟鼎款识入印,特别是将周秦刁小玺引以入印,运用到篆刻的章法、篆法,求得意境变化。他在刀法上善用冲刀,作品沉着端庄,醇朴厚重,在文、何的基础上发展了一步,有着鲜明的风格。因程籍款县,故世称为“款派”。后人有巴予籍、胡唐、汪肇涯、黄吕、黄宗缉、江询、江德量等,皆属“歇派”。

3.丁敬与“浙派”

丁敬(1695一1765),字敬身,号砚林,又有钝丁、梅农、清梦生、玩茶翁、丁居士、龙汉山人等别称。他精通文学、金石学和书画艺术,又敢于创新,这为他在篆刻方面取得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自云: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如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丁敬的诗文、绘画、书法均精,篆刻初学何、程,善于用刀,以切刀人印,其作品古拗方折,并掺以隶意,苦心安排,使其方中见圆,稳中有活,一若书法之“涩笔”于字画之间,在章法上,除去纤巧,深得篆刻奥妙,形成了清刚朴茂、苍劲古拙的面目。前人谓:“入清以来,文何旧体,皮骨都尽,皖派诸子,力复古法,而古法仅复,丁敬兼撷众长,不主一体,故所就弥大。”因丁是浙江杭州人,故世人称之谓“浙派”,如金农、郑板桥、黄易、奚冈、蒋仁、陈鸿寿、陈豫钟、钱松、胡震、张燕昌等皆属“浙派”。

4.邓石如与“邓派”

邓石如(1743-1805),名琐,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管游道人、古院子、龙山樵长等,安徽怀宁人。篆法师梁千秋,是清代杰出的书法家。人称其四体(真、草、隶、篆)书皆为国朝第一,篆刻亦如其书,篆法以圆劲胜,作品苍劲庄严、流利清新。他从“印内求印”的小天地里突破出来,早期善用唐代李阳冰的篆体入印,后来将石鼓文、汉碑篆额等多种书体笔意融为一体,运用到篆刻艺术中去,后人称其书从印入,印从书出。邓的作品有粗有细、有圆有方,或流转多姿,或神情凝注,变化无穷,故世人称之谓“邓派”。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甩,字让之、让翁、方竹丈人、晚学居士等,书法篆刻均师法邓石如,取邓风格中圆劲的一路,并自成面目,一生刻印万余方,功力深厚,对后世影响深远,将“邓派”艺术推向高峰。吴昌硕曾云:“学完白(邓石如)不若取经于让翁(吴熙载)。”吴的篆法飘逸劲健,在刀法上,迅疾运刀如行笔,特别是冲刀浅刻,沉着稳健,凝练流动,气势酣畅淋漓,像他的书法一样舒展娟美,别具一格。

属于“邓派”的后人还有包世臣、赵之谦、胡澎、周启泰、程荃等。

5.吴昌硕与“吴派”

吴昌硕(1844- 1927),名俊,又名俊卿,字仓硕、破荷、大聋、老击、击道人等,浙江安吉人。

吴昌硕在诗文、书画、篆刻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画继承了八大、石涛与扬州八怪等文人画的精神,以独特的苍浑篆书笔法入画,为金石画派掀起了高潮。他的篆刻初学丁敬,后学吴让之、赵之谦,他对邓石如、陈鸿寿最为崇拜,进而汲取封泥和汉魏六朝砖FPO古器上的文字之长处,将自己写出的石鼓文面貌的苍浑的小篆,用刻刀移到印章上来,使他的篆刻超越了他的书画,巍然独立,形成了苍浑古朴、酣畅厚重的艺术风格。

他对篆刻的见解,见诸于他所作的“刻印”长诗:

膺古之病不可药,纷纷陈邓追遣从。

摩抄朝夕若有得,陈邓外古仍无功。

天下几人学秦汉,但索形似成疲癃。

我性辣搁类野鹤,不受束缚雕镌中。

少时学剑未赏试,辄段寸铁驱蛟龙。

不知何时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

若者切玉若者铜,任尔异说谈齐东,

兴来湖海不可遏,冥搜万众游洪檬,

信刀所至意无必,恢恢游刃殊从客。

三更风雨灯焰碧,墙阴蔓草啼鬼工。

捐除喜怒去芥蒂,逸气勃勃生襟胸。

时作古篆寄遐想,雄浑秀整羞弥缝。

山骨凿开混沌窍,有如雷斧挥丰隆。

我闻成周用玺节,门官符契原文公。

今人但侈幕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

诗文书画真有意,贵能深造求其通。

刻画金石岂小道,谁得鄙薄叩雕虫。

嗟子学术百无就,古人时效他山攻。

蚍蚌岂敢撼大树,要知道艺天终穷。

刻成袖手窗纸白,皎皎明月生寒风。

吴昌硕非常重视印章的布局,每刻一印,反复推敲起稿,作品初刻后精心收拾,使其草而不率、破而不残,大印雄健,小印宏大,显示出古朴浑厚、神趣昂然,开创了篆刻艺术上自有法度的写意刻法的一派,成为近代篆刻史上的一位大师,故世称“吴派”。赵石、陈师曾、钱瘦铁、邓散木、赵叔孺、陈半丁、来楚生、钱君陶、王个籍、曹简楼等皆属“吴派”。

6.齐白石与“齐派”

齐白石((1864一1957),本名纯芝,又名磺,字渭清,号频生、白石、木人、寄萍堂主人、借山翁、寄萍、萍翁、老萍、寄幻仙奴、杏子呜老民、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

白石老人的篆刻是34岁才开始的,后来从黎松安处见到丁敬、黄小松等人的印拓,使他大开眼界,48岁又开始研习汉印,并能自具面目,50岁以后又从《天发神谶碑》、《三公三碑》及秦权量等汲取了用笔横平紧直的天然神趣,运用到篆刻的刀法上去,60岁以后才树立属于自己的大刀阔斧、单刀直入、雄伟刚健的风格。白石老人将汉印中平正方实、转折圆而结体方的构图特点加以变化,使一字之内,外形方正,而笔意疏密参差变化生动,字的转角部位又都呈圆形,结体长方而转角圆,这也正是秦篆的特征。老人还抓住篆书上密下疏的共同特点,大胆变革而不失其法度。齐白石常说:“余刻印不拘前人绳墨,南昌人以为无所本。余哀时人之蠢。不知秦汉人,人子也,吾济,亦人子也。不思济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佩。”

齐白石在刀法上.直爽淋漓,只用冲刀,总是一刀一笔下去,决不回刀,不过老人在衡刀中有两个很大的特色,一个是用正刀与侧刀混合交错使用,使印面呈现出不雷同的单刀面目,一个是侧刀衡刺,他非常重视刀的向背,使其合乎书法中笔势的要求,所以我们看齐派的印,总感到有纵横之气,特别是大印,气势雄健,有雷霆万钧之力。老人的一刀一笔,不回刀,但在一字中若干笔画中,绝不是一刀可以刻成的,有多数笔画是用一顺的刀法,速刻两三次,将笔画刻粗,才能显得雄浑有力。齐派的篆刻艺术,是继吴昌硕之后的独树一帜的另一流派,在国内外影响很大,被称为“齐派”,门生也很多,如贺孔才、刘淑度、马景桐、陈大羽、齐良迟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