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题画竹》赏析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郑燮(1693~1765年),是清代人,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的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他的父亲是私塾教师,教好多的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他的记忆力非常强,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后来中了进士,出任山东范县县令,其后又调任潍县县令。他做官爱民如子,有一年正遇上荒年,他不顾别人的阻扰,开了官仓,借给百姓粮食,救活一万多人。当年秋天又歉收,郑燮干脆一把火把老百姓的借条全部烧掉。老百姓感恩,可是有的官吏告他私自开仓,结果被罢了官。他离开潍县之时,老百姓挡住路挽留他。后来好多人家画了他的像贴在墙上,还为他建立生祠。郑燮做官12年,没有一件冤案。他享年73岁。

兴化城东管阮庄有郑板桥墓,1995年,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称赞郑燮是“中国三百年来最卓越的人物之一”。郑燮诗,写得好;字,写得美;画,画得妙!有人说,他的这三绝中充满了三真:真气、真意、真趣。他的三绝都著称于世,其中尤以画竹为佳。我们现在就来学习他写的《题画竹》,看看他画的竹子为什么那么受人称赞。

下面讲他的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

据说郑燮辞官回家,是“一肩明月,两袖清风”,生活非常贫困,家里只有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天夜间,天黑风大,还下着雨。郑燮还没睡着,发现小偷进家了。他稍微想了想,就朝里翻了个身,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小偷听了,吃了一惊。可这时小偷已经到了他的床边。接着又道:“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听了,转身出门。只听得又吟道:“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然有狗,不如翻墙而出。正要上墙,又听见:“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上真有一盆兰花。小偷避开花盆,刚刚落地站稳,屋里又传出两句诗来:“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第二个故事:

你见过街市上有人卖一种文化用品吗?其中有的是一幅书法联,有的是用铜制成的长方形的一块镇纸尺,也有用贵重木头制作的。那上面刻着或写着“难得糊涂”4个字,那就是仿郑燮的。买的人还不少。原来郑燮辞官后,他看透了那个社会,就专门写了“吃亏是福”与“难得糊涂”几个大字,并且又用小字加了个注解:“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请考虑:郑板桥写“难得糊涂”,他是怎么想的。

现在解释几个词语:1.日间:白天。有的版本是“昼间”。2.冗繁(rǒng fán):意思是繁杂,指多而无用的枝叶。3.清瘦:这里不是形容人的瘦弱,而是指竹子的枝叶简约而有力。4.生:生疏,陌生;这里指越画越觉得手生了,画不好了。生,不是生动的意思。

我们再试用白话翻译这首诗:

(我)四十多年来,

不停地画竹枝啊!

白天挥笔作画,

夜间不断思索。

(我)去掉那些繁杂而无用的枝叶,

只留下简约而有力的枝叶。

(我)有一种新奇的感悟:

画,到了越画越觉得生疏的时候,

那才进到了真正成熟而完美的境界。

最后,讲讲这首诗的写作思想与艺术:

这首诗,开头就说“四十年来”,而且这40年来是夜以继日地与竹子在一起。这就告诉读者,作者画竹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付出了几乎一生的心血。竹,这是作者生命的体现。

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是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索;终于使竹子脱去了臃肿的杂物,留下了挺拔有力的枝叶。从“冗繁”到“清瘦”,写出了作者画竹的领悟过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刚画竹时,恐怕是把竹枝、竹叶一枝一叶地都要画出来。但这只是对竹子的复制和描摹。逼真倒是逼真了,而未能表现出竹子那种挺拔坚韧的精神。

怎样能够画到这种境界呢?那就得倾注心血。原来画竹觉得很完美很熟练了,可是,现在越画越觉得手生了。其实这“生”,正是向更高的“熟”的境界攀登着。

于是。我们终于悟出:不管学什么、做什么,尤其是艺术创作,总是要经过“生——熟——生——熟”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末了还要说两句:有人说,诗中的“生”是生动的意思,你同意吗?为什么?此外,“燮”这个字,你认识吗?问问人或者查查字词工具书,看它是什么意思。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