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学者翁方纲的书法厚重古雅,浸润着“学者气”和“书卷气”

翁方纲(一七三三—一八一八),字正三,号覃溪,北京人。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进士,曾任江西、广东、山东学政,官至内阁学士,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一生著作等身。

清代翁方纲画像

在书法上,翁方纲学苏轼、米芾,书法苍劲古雅又不失灵动。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他过于拘谨而缺乏新意。实际上,在清代中期的书家当中,翁方纲并非一味泥古、崇古而不知变通者。

翁方纲 宋拓王允本兰亭序跋 故宫博物院藏

经过毕生的临古、摹古实践,晚年的翁方纲力图跳出绳墨,营造自家面貌。他在嘉庆十二年(一八○七)临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册》的题跋中写道:“余生平书是记计百余本,总拘于米家面目,无复本家面目,而半老神味反不能肖。今岁重邀鹿鸣恩宴,先后同科及诸故旧、诸友人日相会于余斋,亦可谓余生平第一庆幸之事也!友人曹子庆余,精神之健,并谈及米老既耋,复小楷书是记。噫!余衰矣,不能复续是记矣,独不能即是记而临之乎?因提笔效之,纯用本家面目,似颇得米老神味,亟取余家藏素摹本对之,如二家书矣。友人曹子,以为与右军、南宫相伯仲,是诚虚誉。若谓生平摹是记,运以脱化之笔者,是尤存心堪自信者耳。”

这种转变对以学问立身的他来讲是难能可贵的,也让我们看到乾嘉学人对待书法的另一种洞达和变通的心态。

翁方纲 鲜于枢楷书老子道德经卷跋 故宫博物院藏

翁方纲是乾嘉学人中的一员,以其为切入点,深入这个群体是一个有意思的课题。乾嘉时期的学者们普遍认为书法是“小技”“小道”,不足为学,但在书法上却均有不俗的成就。这有时是一种矛盾,他们明明对书法兴趣浓厚,却始终不愿正视它。

翁方纲 行书轴 小莽苍苍斋藏

相比而言,翁方纲则能突破这个局限,他并不忌讳讨论书法,在汉学与宋学的对垒中,他看重“义理”,主张调和汉宋;在书法上,他虽也以此为“小技”“小道”但同时也认为“其精义可以入神”;对待金石学,他重视拓本的存字、笔画,认为“不为书法而考金石,此欺人者也”。

翁方纲 隶书七言诗轴 河北省博物馆藏

从翁方纲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古代书法传统的烙印,亦能感受到深厚的“学者气”和“书卷气”,这种气息与乾嘉学人整体的书法风貌是相合的。

翁方纲的论书思想以“质厚”为尚,终求脱化,这与乾嘉学人“论书以古为尚”“当为古人子孙,不当为古人奴隶”的书法思想亦能贯通。作为学人,他的书法中彰显着一种宁静、质朴之气,一点一画就像在学问的濡养中生发而来,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翁方纲 诗文杂录轴 故宫博物院藏

乾嘉一代的学者,在以学问为本,以书法为余事的思想下创造出的这种风致,无意间提升了书法的文化品格,使之脱离了点画技法的表层讨论,而进入一种形而上的范畴。学问与书法的关系尽管有时不太容易说清,但翁方纲的书法实践却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这也正是我们研究翁方纲的其中一个意义所在。

内容整编自:席乐、卢玉珊《嗜古之癖 淳厚雅逸——清翁方纲的生活、社交与书法》《荣宝斋》2019年9月刊,感谢作者及杂志提供资料,如有问题私信联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