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欧体的写不好行书?


欧阳询《九成宫》


1、欧阳询


欧阳询,初唐楷书大家,与颜鲁公、赵孟頫、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又著作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等,对后世影响深远。欧阳询的楷书是没什么争议性的。对比之下,行书就要差远了!这点也是无可置疑的。


欧阳询《张翰思鲈帖》/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作是典型的欧体行书,与欧楷风貌有内质关联,几乎字字都逃不出欧阳询楷书的身影,笔笔皆有楷,基本就是把楷书写快的结果,而事实上行书和楷书技法、审美、意趣等各呈体系。



对于欧阳询行书,北宋“书协主席”宋徽宗给了八个字的评价:“笔法险劲,猛锐长驱”,他的评价直击笔法、字架,还是很中肯的,避开了其他方面如章法布局、墨韵变化等不足之处。


虽然《张翰帖》被列入“天下十大行书”之列,但学习者极少,因为负责任的书法明师,是不会让学生学欧体行书的,而是学二王、米芾、赵孟頫之类。



所以,我们很疑惑:为什么如此优秀的欧体大家,写不好行书?


那他儿子呢?


欧阳通,欧阳询第四子,虽未得到其父手把手的亲传,但在有其父手稿真迹,也不失是以欧阳询墨迹作品学习的第一人。最后的结果是:压根就没有传世的行书作品。



2、黄自元


黄自元,是清代公认的欧楷大家之一,存世影响最广的也是学欧楷书。他笔下的欧楷,寻求雅俗共赏,端庄秀蕴,静雅内敛,所以,备受广大群众喜欢。



黄自元楷书


可见,黄自元楷书就工整漂亮而言,也没多大争议,我们再看看黄自元的行书,粗线条一团黑,折笔、收笔不得法,比楷书差远了,几乎快接近老干体了!


黄自元行书

黄自元行书


清朝书法高手很多,多体兼善的有刘墉、何绍基、王文治、伊秉绶,对比这些高手,黄自元的行书几乎没法看。这些书法高手源头各异,但共同的是,没学过欧体。


欧阳询的行书受其楷书影响过大,脱离不了楷法的束缚,显得比较僵硬呆板、骨瘦嶙峋。根本原因是欧阳询老人家过于钟爱楷书,忽略了行书体系。



田英章行书看似潇洒,但折笔收笔一塌糊涂,结体更毫无生机


直到现代,田氏兄弟也没能汲取这个教训,以清代欧体为宗,成也欧败也欧,严重啃欧啃老,欧体禁锢了他们的行书,写得也是没法看——均匀等同,笔断气断,貌离神离。有时甚至让人怀疑他们的行书,是不是自己写的,名不副实。


总之,从欧阳询开始,一直到现代,我们几乎找不出一个欧体名家能把行书写好的。


 总结 


1、楷书、行书都是隶书演变来的,他们技法、审美等体系都是彼此独立的,相互间不可随意切换,需要独自学习;


2、哪怕楷书写得再好,行书也要从头练,不下功夫练行书,行书依然写不好;


3、行书绝对不是楷书快写!过于注重楷书,不练行书,行书会比较死板,不仅写得慢还会不灵活;


4、如果楷书基础好,再学行书时千万别大意,你重点考虑的是空杯心态,要隔离楷法对行书的羁绊,尤其是折笔区别;


5、楷书、行书是可以互相促进,把练楷书的时间分配一些给行书,不会影响楷书的进步;


6、楷书和行书都写得好的人,是两者都下过功夫的,不是靠一个楷书基础来实现的。书法没有捷径,无论楷书行书,想写好都要花时间、下功夫;


7、千万别笑话有些行书写得好但楷书不如你的人,等他再来学楷书时,有可能比你写得活。


欧阳询的楷书是丰碑,行书却可算是个教训,都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总结的非常好,非常实用!



书法需要不断的沉淀,不断的积累,空杯心态感受书法的韵味。

图片[1]-为什么学欧体的写不好行书?-好字无忧 图片[1]-为什么学欧体的写不好行书?-好字无忧

,讲得很好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