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短评三国风云人物之“天下第一国士”蔡邕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这一首描写思妇怀人的汉乐府歌词,叫做《饮马行》,又叫《饮马长城窟行》,相传正是蔡邕所做。所谓长城窟,是长城边上可供行人饮马的水窖泉眼。唐朝时《五臣文选注》中这样写到“长城,秦所筑,以备胡者。其下有泉窟,可以饮马。征人路于此而伤悲矣。言天下征役,军戎未止,妇人思夫,故作是行。”

有人说这首歌词所描绘的是汉时下层人民的生活,与蔡邕的身份不相符,以此来说明是一首假托之作。其实汉末时征役频繁,游宦盛行,或许正是蔡邕在游历的途中见到民生疾苦有感而作,亦未可知也。这也正是一个有着“天下第一国士”之称的人所必然拥有的悲悯情怀。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位素有“国士”之称的蔡邕。

首先普及一下汉语拼音知识“邕”这个字读作“yōng”发“拥”音。以前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被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所误导,一直读成“邑(yì)”。

蔡邕,字伯喈(jiē),陈留圉(yǔ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蔡氏祖上在有汉一朝,一直是名望之家。王莽篡汉的时候,蔡邕的六世祖蔡勋面对新朝的征召不为所动,感慨地说道:“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孙之赐,况可事二姓哉?”于是带领全家逃入深山隐居,誓不出仕新朝。

少年时蔡邕师从太傅胡广学习,以博学著称,喜欢文学、数术、天文,以及音乐。他生性至孝,母亲病重卧床三年,他勤谨侍母,无论寒暑未曾解过衣带,曾经连续七十多天不眠不休。母亲去世以后,他就遵守礼制在墓旁搭设草庐为母守孝。野兔在他的庐舍旁边安家,就连树木都生出了连理枝来,引得许多人前来观看。蔡邕不但至孝,而且仁义,他与叔父,叔伯兄弟一同居住,从来没有闹过矛盾。自蔡邕以上蔡氏三代人都没有分过家产,大家都称赞蔡邕的品德。

汉桓帝时,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擅权专政,他们听说蔡邕善于鼓琴,就让桓帝下令陈留太守督促发遣蔡邕来京。蔡邕本来无心出仕,在走到偃师地方的时候就假装称病才得以返回。后来就在家中闲住品鉴古玩,不与时人往来。

汉灵帝建宁三年(170年),蔡邕被司徒桥玄征召为府中辅佐的官吏,被桥玄所器重,推荐他出任为河平县长,后朝廷召为郎中,在东观校书。所谓东观,是中国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著述的地方,是东汉著名的藏书室及史学馆。熹平四年,蔡邕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订正《六经》典籍,得到汉灵帝允许后,蔡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史称《熹平石经》。我在《“尚书”卢植》一篇中有所言及。当石碑刻成之日,前来观摩的人络绎不绝,每日车乘过往千余辆,布满街巷。

后来蔡邕被升为议郎,在做议郎的期间,蔡邕以刚直不阿的性情屡次上书得罪了很多人。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请求废除近禁和三互法的上书。或许是由于受到西汉外戚专权的影响,东汉时开始实行官吏籍贯回避的政策。地方长官除了需要回避本籍之外,与之有婚姻关系的家族亦须要互相回避对方的原籍。到了桓灵时代,这种政策更为严格,还颁布了三互法。这种做法虽然在前期起到了阻止官官相护任人唯亲的发生,却使得官吏的选拔尤为艰难,据说当时“幽、冀二州,久缺不补”。于是蔡邕上书请求废除近禁和三互法,认为只要合适就可以任用。可是灵帝并没有采纳。

第二次是密言七事的上书。汉灵帝喜欢词赋,自己创作了《皇羲篇》五十章,也使得许多会写文章的人得到重用,却也使得许多趋炎附势的阿谀市井之辈充任要职。熹平六年(177年)的时候,频频发生雷霆狂风,冰雹,地震,蝗虫等等灾祸,还有鲜卑外族侵犯边境。灵帝非常自责,下令百官各自陈说治国良策。蔡邕借着这个机会上密书,陈说七件大事,虽然并没有完全被灵帝采纳,却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三次是密谏妇司宦官干政的皂囊封事书。光和元年(178年)七月,妖异现象时常发生,灵帝请众大臣议论消除灾祸的方法,又单独召见蔡邕询问,并要求蔡邕上一封皂囊密书。蔡邕在书中陈说妇司干政,宦官弄权的种种弊端,并且弹劾了很多朝中大臣。

正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蔡邕作为议郎当然是称职的,也正是他的这种称职给自己带了了灾祸。中常侍曹节趁着皇帝更衣的时候,偷看到了蔡邕给灵帝的密书。于是与蔡邕的仇人们一起写匿名信污蔑蔡邕“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的罪名。 因此蔡邕与他的叔叔蔡质一起被下入洛阳大狱,被判了弃市的死刑。幸亏有吕强等大臣为他求情,灵帝又想起蔡邕上书中恳切的话,遂下诏免蔡邕死罪,判以与家属流放朔方。宦官的朋党们还不死心,中常侍程璜的女婿阳球买通刺客去刺杀蔡邕,刺客感念蔡邕的正义,而没有前往。阳球又贿赂负责押运蔡邕的官吏,官吏不但没有谋害蔡邕反而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蔡邕。蔡邕由此得以幸免,和他的家属们一起被流放到了五原郡安阳县(今内蒙古包头市)居住。或许蔡邕正是在前往朔方的途中路过长城水窖,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饮马行》吧。

后来汉灵帝怜惜蔡邕之才,终于还是赦免了他,允许他返回家乡原籍。临行之时五原太守王智为蔡邕送行,王智本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在酒席间想要劝说蔡邕不要和宦官作对,可是蔡邕却不理他。王智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就破口大骂说道:“徒敢轻我!”蔡邕拂衣而去。由是引来王智的怨恨,他给朝廷上密书诬告蔡邕因为被流放而有怨恨,诽谤朝廷。皇帝身边所宠幸的近臣也都来诬告蔡邕。蔡邕由此害怕被奸人所害,没敢返回家乡,而是亡命江湖,远遁吴会,依靠着泰山羊氏的资助在吴地共呆了十二年。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董卓进京专摄朝政,听说蔡邕的名气,就派人到吴地请蔡邕回朝廷做官。蔡邕厌恶董卓的为人不肯就,而称病拒绝。董卓知道以后大怒,骂道:“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急令人去见蔡邕,跟他说“如不来,当灭汝族。”蔡邕不得已只能应召。不过让蔡邕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一到京师却得到董卓的重用。先是拜为祭酒,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内便历三台,一月之内三迁其官,可为真正的大见亲待。董卓对蔡邕的赏识与信任在《董卓(上)之少好侠》中已经有所叙述,在此不做累述。

后来董卓被王允吕布设计除掉,庆功宴上蔡邕有感于董卓的知遇之恩一时感叹,正被王允看见,王允当时勃然叱道:“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于是将蔡邕下狱治罪。蔡邕在狱中上书请罪,希望能像司马迁受腐刑而著作《史记》那样,“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然而王允不顾众人的反对一定要治蔡邕的罪名,他说道:“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蔡邕遂死狱中,是年六十一岁。蔡邕死后士大夫和诸儒生没有不流泪的,北海郑玄听说蔡邕的死讯,叹息说道:“汉世之事,谁与正之!”。兖州、陈留等地的百姓尽皆图画蔡邕的画像进行供奉,并且传颂他的事迹。

蔡邕的一生成就,大体可以分成四个方面

第一,文学成就。蔡邕一生著述颇丰,《隋书·经籍志》载有《蔡邕集》12卷,词赋、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后世,今天大多已散佚。明朝时张溥收集整理了《蔡中郎集》十卷,清代海源阁刻本增加了四卷。我手头上有一本200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邓安生编辑的《蔡邕集编年校注》,应该是今天所能看到最全的蔡邕的著作集了。

第二,史学成就。《东观汉记》作为《后汉书》成书以前的权威史书,倾注了蔡邕卢植马日磾等人的许多心血,虽然最后蔡邕并没有参与《东观汉记》的成书,董卓迁都长安和后来的李傕郭汜之乱时候,其手稿也大多散失。但是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蔡邕被流放朔方的时候曾经上书汉灵帝,念念不忘自己在东观的工作,希望有机会完成自己所接续的《十意》。就在他被下狱中的时候还希望能够“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虽然《东观汉记》原文已经散佚,究竟蔡邕卢植等人做了哪些工作,也已经不可考证,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否定他们为此所做的贡献。

第三,书法成就。蔡邕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书法家,工于篆书、隶书。宋时的《书苑菁华》卷九中有一篇题为蔡邕所做的《九势八诀》,正是书法的精益所在。蔡邕受到刷墙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的启发。而创立的“飞白书”体,流传后世影响深远。唐朝时张怀瓘曾经说道蔡邕“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据史书记载,《熹平石经》正是蔡邕手书,工匠临摹抄刻而成。虽然因战乱而被损毁,但是自宋代以来偶尔有石经残石出土,历代总共发掘和收集四十六石,共8800多字,现分别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洛阳博物馆、及北京图书馆,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一睹蔡邕书法的风采。

第四,儒学成就。《熹平石经》本来是由蔡邕发起的一次订正儒学经典运动,得到了当时许多国人名士的支持,在中国历史以及儒学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音乐成就。蔡邕少年时就已经以善于鼓琴而闻名于世。他在陈留的时候,有一次去邻居家赴宴,走到门口听到宴厅里有人鼓琴,琴音中暗藏杀气。他心道:“憘!以乐召我而有杀心,可也?”于是不敢赴宴,跑回家去。邻居听说蔡邕来而复返,就追到蔡邕家里问个究竟。蔡邕以实情相告,邻居赶紧让鼓琴的客人解释。原来鼓琴的客人当时见到螳螂捕蝉的一瞬间有些激动,所以琴音里带了些许的杀气,却被蔡邕洞听了出来。蔡邕听了鼓琴客人的解释,莞尔一笑说道:“此足以当之矣。”而关于蔡邕在吴地的时候,听到燃烧桐木的火烈之声,就断定那是一块作琴的良木,最终制作成了名播后世的“焦尾琴”的传说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为中国老百姓所家喻户晓。

纵观蔡邕的一生,可谓大德无极,他忠于汉室,至孝双亲,仁惠叔侄,义为知己,信誉播著四海,清名遗显后世。传统中国儒家的所有高尚品德几乎囊括其身。

当然也有人诟病他对国贼董卓报以同情的叹息。

可是一个人一生落寞而不得志的时候,那个好像伯乐一般让你的人生事业进入前所未有境界高峰的人,难道就不该在他死后为之一哭吗?只是因为他是受人唾骂的贼臣,遗臭万年的国贼,而坐视他对你的提携与殊遇,唯恐避之而无不及吗?如果这样还能称得上“天下第一国士”之名吗!正如范晔在后汉书蔡邕传的最后写到“意气之感,士所不能忘也。流极之运,有生所共深悲也。”当蔡邕被流放朔方,背井离乡,浪迹天涯的时候,他所渴望的其实正是传统中国士人知识分子,或许也是我们所有抱怀不遇之人想要拥有的,一份知遇之恩吧!

小A斯蒂芬写于2017年8月27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