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书家蔡邕:从文坛巨匠到音律大家,书法史第一人怎样炼成的

秦国一统天下后,把小篆作为全国唯一的官方书体进行推广,但是小篆为了统一形式,使得他的结构非常复杂。秦朝这个刚刚统一的大帝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多的典章案卷来有效治理,所以书写人员的工作量变得异常繁重。于是隶变就顺应而生。新产生的隶书,基本都源自于小篆,那些温润修长的笔划,变成更加简单的横或竖。我们的汉字,也从线条文字变成了点划文字,这也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一个重要分界线。如果说小篆像秦朝一样短命,那隶书就像汉朝一样长久,而且更加光芒万丈。

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秦帝国灭亡。之后四年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竞争对手项羽,上演了一出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小流氓变身高富帅的逆袭,获胜之后的刘邦称帝建立汉朝,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汉朝沿袭了秦朝的模式,更强调统一,于是改革派的儒生董仲舒开出了统一思想的新药方,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再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正式成立,华夏民族也逐渐被称为汉族。汉朝的国土面积多达六百多万平方公里,西汉全国的人口达到六千多万,占当时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汉朝和大约同时期的欧洲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两个大帝国。这样一个真正的盛世,与之相匹配的书法艺术也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在这四百多年的时间里,隶书作为官方的正式书体,是当时书法家们沿袭的最主要的书体。著名的碑石层出不穷,比如曹全、乙瑛,使晨、礼器等等,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书法家悉数登场。然而这场隶书盛宴的最终高潮和这个舞台的真正主角是谁呢?

柔美的《曹全碑》

他就是蔡邕蔡伯喈。蔡邕,今天的河南开封人,东汉时期的大名仕,也是著名的才女蔡文姬的父亲,蔡邕生活在东汉桓帝和灵帝年间,咱们小时候都学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桓帝、灵帝是著名的昏君。

蔡邕像

在这样的一个政治环境下,年轻时候的蔡邕是一个十足的愤青。汉朝时候官员的任命是察举制,就是朝廷发现人才就征召。但是蔡邕拒绝了朝廷的征用,而且把拒绝朝廷征用的经过写成一些词赋,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焦尾琴鸣,听琴断杀心

二十多岁的蔡邕书法还没有达到一个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音乐造诣已经出类拔萃了,由嵇康弹奏的那首成名曲《广陵散》,相传就是蔡邕原创出来的音乐。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最后一个就是蔡邕的焦尾琴。

古代四大名琴

据说有一次他遇到一家人正在烧柴做饭,他听到木材柴火爆了的声音,就像是人的哀鸣一样。蔡邕就赶紧把这个木材从火里面抢救出来,制作成一具古琴,音色优美,称之为焦尾琴。

焦尾琴

还有一次,朋友请蔡邕喝酒,他就来到朋友家门口,听见有人正在弹琴,蔡邕仔细一听惊出一身冷汗,因为他在琴声中听出了杀机,于是他转身就走,主人赶紧追出来问,蔡邕说出了原因,主人说这哪有的事儿啊,就把他给拉回来了。回到屋里发现弹琴的是一名宾客,他说:我刚才在弹琴的时候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一只蝉呢,那一刹那螳螂和蝉的动作一前一后,我心里就有些担心,唯恐螳螂丧失了机会,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杀心流露到音乐中来了吧。

可见蔡邕的音乐造诣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书丹熹平石经,集汉隶之大成

几十年如一日的沉迷于书法、音乐、文学,直到三十九岁,蔡邕已经是名闻天下的名仕,他终于明白,愤怒和清高改变不了现实,只有出来做事情才有可能改变这个正在沉沦的国家。此时,他遇到了他的伯乐司徒桥玄。蔡邕在司徒桥玄的提携下开始了官宦生涯。

蔡邕辞赋《蔡中郎集》

做官之后蔡邕主要从事文字相关工作,有机会阅读整理大量的古籍和当时社会一流书法家的作品原件。这个时期的工作对蔡邕书法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个关键的作用。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他上疏汉灵帝请求正定六经文字。这个汉灵帝呢,一般说都不灵,但是这次呢,不知他怎么心血来潮就同意了。鉴于蔡邕的书法造诣和良好的名声,大家一致推选蔡伯喈主笔抄写。于是呢,蔡邕亲自书写文字,工匠篆刻,立于当时的洛阳城太学门外,太学是当时官方的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北大加清华加中央干部管理学院。

这批石经,叫儒家七经分别有《周易》《尚书》《鲁诗》《礼仪》《春秋》《公羊传》和《论语》七部,先后一共刻了八年,共刻成四十六块石碑,每块石碑都高三米宽一米多。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之所以选择蔡邕主笔,跟蔡邕的书法风格密不可分。

《熹平石经》拓片

书画界常说王羲之的书法符合一种中庸美学,中庸,是强调做事情要恰到好处。蔡邕的书法跟王羲之,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属于这种无过无不及的中庸美学。点划布置匀称工整,无懈可击,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雍容典雅。如果我们对比一下其他的汉碑就会发现,他们都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只有熹平石经,因为蔡邕非常清楚他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用途,他不是用来给少数人品读欣赏的。还要体现朝廷的威严与古典惊奇的底蕴。当然,这也是蔡邕自身品格的反映。

这批刻石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出了朝廷和蔡邕的预期,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洛阳城,蔡邕书写的熹平石经立在太学门口之后,但凡有点文化的人,不计路途远近都要前来观看临摹学习,以至于前来看石经的马车经常拥堵,这就是文化和书法的号召力。

《熹平石经》残石

熹平石经规模浩大,气势恢宏。无论是内容上还是书法艺术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理解为国家组织的一次图书出版活动。熹平石经首先对古代儒家经典订误正伪,也为读书人提供了规范的教材范本。第二呢,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为我们中国的碑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呢是启发了捶拓的发明,捶拓技术是雕版印刷技术的先驱。雕版印刷最初的形态就是这种石经的模式。第四,蔡邕作为当时的书法国书,对隶书发展三百多年之后进行一个总结和升华,为隶书到楷书的转变做了一个铺垫。可惜的是,熹平石经立好不久就天下大乱了。这批刻石就在战火中被毁坏。

《熹平石经》残石

从熹平四年到熹平七年,随着熹平石经的陆续完成,蔡邕迎来了他人生最辉煌的阶段。身兼儒学大师和书法第一国手的身份,蔡邕几乎收获了所有人的掌声。不仅在当时看石经的车马,多到堵塞交通的程度。而且后世对他的书法水准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熹平石经》残石


南朝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说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唐代张怀瓘《书断》里面说蔡邕的字: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古今。

现代学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面说: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了最高境界,《熹平石经》是两汉书法的总结。

偶创飞白书,流传千古

处在人生巅峰的蔡邕大师,肯定不会仅仅满足于这点成绩。在书法史上想要创造一种新书体,就像李斯创立小篆,钟繇创立楷书,张芝创立狂草等等,成为世间楷模,并且有一众粉丝追随是很难的,即使像王羲之这样的大V,不也没能创造出一种书体。那蔡邕创造了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虽然很少听说,但历史上却非常有名的飞白书。飞白书是用一种特殊的比较硬的笔写的,笔划中丝丝露白,就像我们在写行草书时毛笔缺少墨水的时候看到的黑白一样。飞白书是蔡邕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创造出来的。

有一次,蔡邕遵照皇帝的命令,写了一篇《圣皇篇》文章写好之后呢,他亲自送到了当时的鸿都门学。鸿都门学是因为汉灵帝酷爱词赋书画,在宦官们的建议下,于公元178年设立的一所艺术学院,相当于东汉的中央美院。也开设文学课,可以说是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院,这也是第一次把书画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鸿都门学的成立也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个产物,汉朝社会三大支柱宦官、外戚、士大夫三足鼎立。太学主要是培养仕族子弟的基地。熹平石经就立在太学门口。汉武帝初建太学的时候,只有五十人的规模,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的时候,学生已经达到了三万人。敌对的宦官集团就感觉到了自己的势力受到打压。他们想到利用鸿都门学培养自己的知识分子,跟仕族集团抗衡。

蔡邕这一天来到了鸿都门学送《圣皇篇》,正赶上鸿都门学正在搞装修,一些工匠拿着扫帚蘸着石灰水在那刷宫墙,刷完的墙一道红,一道白的,看上去有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立即吸引了蔡邕,他就呆呆的站在那观察了很久,突然灵感迸发。于是他快步跑回到家里,赶紧找了一些竹子,劈成细细的条仿照扫帚的样子,绑在一起做成一只扁形的竹笔,然后饱蘸浓墨运笔的速度又比较快。经过反复的实验练习,终于创造出这种点划中有一丝一条的露白的飞白书。

飞白书书法

在古代这种书体曾经极为兴盛,尤其是当时的一些宫门的匾额,或者是碑额上的字体,经常采用飞白书,比如武则天立的升仙太子碑的碑额。飞白书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写大字,再加上特殊的趣味性和强烈的新奇感,成为众多书法家们争相临习的对象。有人统计,从汉朝到清朝,一共有五十七个人因为非白书而名垂青史。比如欧阳询“飞白冠绝,旷古无比”,欧阳询写飞白书,古今天下第一。

武则天《升仙太子碑》飞白书碑额

但是由于飞白书的公益性比较强,审美趣味呢又比较单一。宋朝之后就开始逐渐的没落。虽然如此,飞白的技法却从两晋开始,就逐渐融入到绘画中。元代赵孟頫甚至直接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意思就是画石头就像写飞白书一样,画树木就像写大篆一样,画竹子的笔法就来源于永字八法,直接说明飞白书对后世绘画的影响。宋元明清一众文人画中飞白技法都来源于此。

书法理论影响后世

虽然书丹熹平石经和创立飞白书对于多数人来说,已经是不适出的荣耀了。但是,蔡邕对中国书法的贡献远远不止于此。在当时书法在实际操作层面已经走的很远,书法的审美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但是书法理论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一件事情只有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它的艺术的价值才会被广大文人士大夫阶层接受。不然就会跟雕刻、编织、刺绣这些普通的艺术没有太大区别。

西汉的大文学家扬雄说:书法跟语言一样,都是源自于内心的表达。现存最早的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崔瑗的《草书势》,但是汉朝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非蔡邕莫属。他在很多文章中都论述到了书法,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篇理论《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笔论》一开篇就提出:”书者散也,运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与抒发情怀的本质联系以及书家创作时应该有的精神状态。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动美好的物像,强调书法艺术应该讲究形象美等等。《九势》的历史意义则更为重要,它对具体的书写要领一一说明。比如“藏锋欲左先右,令笔藏在划中行”,即所谓的中锋用笔理论,这些基本的笔法在今天学习书法仍被沿用。可以说蔡邕把书法的文化意义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这句话道出了书法之所以能够绵延两千年长盛不衰的真谛。一个艺术门类能够长时间的受到人的追捧,它本身一定要足够复杂,很多人说硬笔不算书法,就是因为他相对简单缺少变化。蔡邕直接道出毛笔的柔软特性带来的无穷变化。使得以后无数书法家能够在不同的方向进行探索。

同样一只毛笔,欧阳询可以写的工整挺拔,颜真卿也可以写的古拙雄壮,赵佶可以写的纤细瘦硬,刘墉也可以写的丰雍浑厚,这就是书法。

蔡邕是第一个指出书法艺术的复杂性和可开拓性的人。蔡邕之后,一部波澜壮阔的书法史就此展开。

仕图宕荡,隐居十数年

自从做官以来,蔡邕在仕图上非常顺利,在学术上也是建树颇多。一直到公元178年,此时的蔡邕已经做官七年。46岁的蔡邕似乎忘却了早年曾经对朝廷的失望和厌恶,他甚至觉得存在的问题都可以改正,一切都会变得更好。就在汉灵帝再次向大家征求意见的时候他决定加一点份量,一蹴而就,彻底清除朝廷存在的问题。可以想象,此时蔡邕手里的这支毛笔。已经变成一挺机关枪,对着大汉朝堂上所有那些他认为的奸臣一顿密集的扫射,火力那个猛啊!

蔡邕写完之后就秘密的把信交给了皇帝,回到家里就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心想,这下我大汉朝有救了,结果他左等右等,最终等来的,却是天牢的捕快,当镣铐枷锁带上之后,他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

怎么回事呢,原来是灵帝看完了蔡邕的密奏,就没当回事,被太监曹节从后面偷看了,曹节就向左右的人透露了这个事情,致使事情曝光。蔡邕奏章上认为应该废除的人都非常恨他。结果呢各种打击报复就来了。最终给蔡邕定了一个减死一等,发配朔方。

在朔方的几个月,他将花费了多年心血的一部历史学专著《十意》完成并呈给朝廷。正好第二年赶上大赦,汉灵帝赦免蔡邕准许返回原籍。这次事件让蔡邕更加认清了朝廷的现实。蔡邕准备启程回乡的时候五原太守王智提出要给他送行,此时蔡邕虽然丢了官位,但是国学泰斗的地位还是无人能撼动。这个王智喜欢附庸风雅,酒过三巡,王智又主动起身为蔡邕舞剑,蔡邕对这个王智的人品本来就看不上,对他的舞剑更是看都不看一眼,当场撅人家面子。王智是皇帝宠臣王甫的弟弟,本来就很娇贵,丢了面子就破口大骂蔡邕说:你这个罪犯也敢轻辱我吗?结果蔡邕也不理他拂袖而去。蔡邕也觉得自己闯祸了,不敢回老家。怎么办?逃吧!逃到吴地依靠一个姓羊的人在吴地呆了十二年。年近花甲的蔡邕以为上天会让他这样平静的过完一生。他自己也非常享受这归隐的生活。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重返朝堂,命运多舛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东汉王朝的三根支柱,仕族集团、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矛盾突然激化,仕族集团的袁绍和大将军何进就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宦官势力。但是,他们明显处于弱势。于是,小饭桶袁绍就给大饭桶何进出了个馊主意,调来西北军阀董卓来帮助镇压宦官。结果引狼入室。

董卓进京后,纵容手下士兵在洛阳城烧杀抢掠。一顿打杀之后,外戚和宦官倒台,洛阳城里只剩下仕族集团和董卓为代表的军阀集团。

此时,仕族集团因为都是文人,有点风骨,表现出不太配合董卓。董卓想要做成大事,肯定也需要一块遮羞布,来彰显自己对读书人的尊重,此时做为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名仕,蔡邕就像一个标准的吉祥物,被董卓征召入朝为官,刚开始蔡邕也推说有病不能去。董卓大怒说:我董某人可是有个坏毛病,就喜欢灭人的三族。蔡邕不得已,只好应命。

《三国演义》董卓形象

没想到,蔡邕到洛阳以后董卓对他是礼遇有加,非常客气。其实一直以来对文化人最尊重的,一般都是最有文化和最没文化的两波人。这也让原本已经心灰意冷的蔡邕重新燃起了一点热情。如果董卓能接受自己的建议,做一些利天下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蔡邕发挥自己的智慧,几次给董卓提意见,平静再平静,委婉在委婉,还真就被董卓采纳了。

比如公元191年的六月发生地震,董卓就问蔡邕是怎么回事呢,蔡邕对他说,这地震啊,就是阴盛侵阳,臣下不遵守国家制度引起的。你前一段时间出去春游的马车,是不是采用了皇帝的装饰啊?这种僭越行为,怕是触怒了上天。董卓吓的赶紧改成黑色盖布的车。

还有一次董卓的一些马屁下属,想让朝廷尊崇董卓越为尚父,这就是要跟姜太公相比嘛。董卓就询问蔡邕的意见,蔡邕又说:您现在这个威旺虽高,但是相比尚父呢,还是差点儿意思。如果您能平定了关东那些人,再这么做也不迟。董卓也听了他的话。

因为董卓多数时候都过于刚愎自用,有一次蔡邕对他的堂弟蔡谷说:董公格刚烈而容易作恶,终究不能成事,我想东奔兖州,但是路途太远不容易到达,打算暂时逃到山东地区,怎么样?蔡谷说:您还是算了吧,您跟普通人不同啊,您是名扬四海的大V啊,您这道骨仙风的,一上路那肯定得遭到粉丝的围观呀,想躲起来更是不容易。

公元192年,董卓大会群臣于未央殿,刚一进门,就被吕布和李肃率伏兵当场诛杀。作为诛杀董卓的总导演,王允第一个收到汇报。当时蔡邕正好坐在王允对面,听闻董卓被杀,蔡邕不但没有喜悦之色,反而唉声叹气,史书记载说有动于色。王允大怒,厉声斥责蔡邕:董卓国之大贼,你却因私欲而忘大节,跟董卓是一路的。就因为感念受到过董卓的恩惠,对董卓的死报以同情的态度,因此蔡邕受到株连下狱。

旷世奇才,一代大家

蔡邕的一生,他年轻的时候,就精通音律;中年的时候作为天下第一国手,书写熹平石经;创立的飞白书影响后世,对书法理论的提炼和总结,也为书法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此之外,蔡邕还精通天文数术和经史,尤其善写词赋,而且他喜欢藏书,据说生平藏书多达万余卷。

《三国演义》蔡邕形象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蔡邕有他的风骨。作为一个艺术家,蔡邕有他的真诚与耿直。董卓死的时候,即便是同党也唯恐避之不及,没有人会傻到露出悲伤的表情。多数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在别人得势时蜂拥而来,别人失势时做鸟兽散,甚至落井下石的也比比皆是。

只有蔡邕这样的真性情,不畏人言,不避生死。

作为一代音乐大师、国学大师和书法大师,他在学术领域的贡献,同时代无人可以相提并论,但是他一生仕途跌宕,最终以悲剧收场,只能说是命运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但是蔡邕绝不是这个时代唯一的牺牲品。因为在接下来的三百多年时间里,中国历史进入了最动荡最混乱、也最血腥的三国,更多的艺术家将在颠沛流离、生死存亡中遭受洗礼。

,在夷人研究哲科之时,他却研究书法还加上Ru教,导致近代的被动挨打,受尽屈辱,该如何说好呢?不知道。,蔡邕是一个艺术大家、文字发展的开创者,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