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界的重大损失,浅谈蔡邕之死的前因后果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的遗憾,其中既有对英年早逝的少年英雄的叹惋,也有对英杰生不逢时的可惜。而在中国文化界,这样的遗憾也有很多,其中东汉名臣蔡邕的死就是一件。他因为在董卓去世之后表达了自己伤心的情绪,就被王允杀害,导致这位大学者没能完成对于东汉历史的记录,不得不说是中国史学界以及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新三国》中的董卓形象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蔡邕作为当世名士,其不但有着渊博的学识,在文笔上更是十分令人称道。而且其为人不重名利,有着学者的超俗气质,这让他能够以比较客观的角度来记述事情的原貌。再者其本就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对于历史原貌的了解远胜后来《后汉书》的作者,如果他真的能完成史书的撰写,那么相信我们会对东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但是这毕竟只是我们的想象,蔡邕终究还是被王允所杀,其著作我们也无缘得见。那么其为什么会对权臣之死感到伤悲呢,我认为这就只能从他曲折的政治经历中寻找原因了。

东汉名士蔡邕

风流高雅真名士,不愿与当世奸臣同流合污

蔡邕出生于当时的名门,其祖上多为两汉官员,其父亲也是朝廷重臣,这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他之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蔡氏一族都有着良好的品行,其祖先蔡勋为平帝时的官员,在王莽篡位之后就放弃了官职,因为他要保持汉臣的气节,而他的父亲为官亦十分清廉,这些事情都对其价值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蔡邕在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优秀的天赋,于是家人便让其拜当时的太傅胡广为师。在向胡广学习的过程中,他掌握了大量的儒家经典,再加上其良好家风的加持,让他成长为了一个十分典型且传统的中国文人,他内心有着高洁的品格和高尚的追求,有着崇高的政治理想。在学习儒家经典的同时,他在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有着广泛的涉猎,除了我们知道的文辞之外,其在数学,音乐,以及礼法方面都有着极深的造诣。

蔡邕的老师胡广

蔡邕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尤其出众,有一次他听到有人焚烧桐木,他听到燃烧后的声音便知道这是一块极其优质的木材,于是便将那块木头抢救了出来,并以之制成古琴,果然音色极佳,堪称珍品,其对于音乐的天赋由此可见一斑,而这也让他声名远播。

当时是桓帝当政,在其统治后期便一直耽于享乐,其身边的宦官想要讨好桓帝,便要求蔡邕进京为皇帝演奏。但是他并不想与这些人为伍,于是在进京的路途中就谎称自己身体有恙,不再继续前进了。在回到家之后,他感到现在的社会中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而自己又不想与官场中的人同流合污,便做了一篇《释诲》来阐释自己内心的志向。

在这篇文章中,蔡邕借一位老人与公子的对话来表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这个小故事里,年轻的学子询问老人为什么他空有一身才能,却不投身于国家的治理和建设之中,而且现在的政治环境也并不是十分糟糕。

蔡邕与焦尾琴

而接下来老人的回答恐怕就是蔡邕内心世界的真实独白了,他认为年轻人只注重了表面的收获而没有真正注意到实际上的损害。他提出现在入世确实可以为国家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却会对自己的品行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官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小人,另一方面则是政治场上是没有条件给你去提高自己的修养的,这对于追求高尚品格的自己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因此才选择隐逸于世外。本文最后老人的歌咏最能体现他的志趣,现摘录如下:

“练余心兮浸太清,涤秽浊兮存正灵。和液畅兮神气宁,情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无由生。踔宇宙而遗俗兮,眇翩翩而独征”

蔡邕年轻时有着出世的理想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蔡邕的政治诉求是什么样子的,首先其是有着一定的政治理想的,但是他却不愿意投身于糟糕的政治环境之中,因为其对于自身的品格有着极高的要求。这样的价值观让之后走入政坛的他遭到了巨大的困难,因为他不愿意卑躬屈膝地去迎合统治者和权臣,这让他心中充满了愤懑的情绪。

屡尽忠言,匡正朝纲却不受重用

之前对政治十分失望的蔡邕在年纪逐渐增长之后,其终于接受了现状,开始入仕为官。在进入官场之后,由于他之前就已经名动四海,所以其收获了士大夫的尊重,官职也步步高升。不过职位的升高并不意味着仕途的如意,与之相反,他当时的许多政治意见都没有被政府采纳,这让他十分痛苦,下面我将为大家举两个例子。

汉灵帝刘宏

当时政府有官员不得在本地,也不能前往自己姻亲所在州郡任职的规定。这个政策的颁布是为了防止出现边镇割据的问题,其出发点固然是好的,但是到了东汉末年,这个政策却导致了幽州,冀州两地出现了官员的短缺。蔡邕在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便上疏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国家能够在特定的条件下适当放宽这条规定,让这两地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这条建议却如同石沉大海,并没有得到汉灵帝的回复,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他的提议在《后汉书·蔡邕传》中有如下记载:

“又二州之士,或复限以岁月,狐疑迟淹,以失事会。愚以为三互之禁,禁之薄者,今但申以威灵,明其宪令,在任之人岂不戒惧,而当坐设三互,自生留阂邪?……三公明知二州之要,所宜速定,当越禁取能,以救时敝;而不顾争臣之义,苟避轻微之科,选用稽滞,以失其人。”

当时灵帝身边还围绕着一群不学无术的宵小之辈,他们整日里带着皇帝游玩,对于政局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这种情况自然是不能被蔡邕所容忍的。于是他上疏希望灵帝能够重新选拔身边的近臣,来肃清朝堂,整顿政治秩序,而现在的这些人员,他则认为应该直接将他们驱逐出政治体系。

汉灵帝耽于政事,沉溺享乐

这次灵帝在看到他的意见之后做出了一定的反应,不过他依然没有完全照做,他只不过将这些近臣驱逐出了京城,却依然让他们在地方上任职。这自然再次让蔡邕感到失望,其改善政治的热情也逐渐冷却了下来。

从蔡邕入仕之后的境遇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在朝中拥有较高的职位,但是其却没有受到皇帝的信任,其建议也很难得到采纳。之前我们又提到过他是有着极高的政治理想的,这样的落差自然会让他对东汉政府十分失望,产生怀才不遇的忧郁感。而之后的权臣董卓却对其礼敬有加,笔者认为这应该就是其在之后会在宴会上黯然神伤的根本原因。

士为知己者死,名士魂断长安城

在灵帝病逝之后,东汉的政治局面迎来的极大的震荡,西凉军领袖董卓趁此机会入京控制了朝政大权。为了确定自己的权臣地位,他甚至做了废立皇帝的行径,并在洛阳城中大肆劫掠,给中央政治以及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也被百官和百姓所仇视。

东汉末年的权臣董卓

在董卓入京之后,便邀请蔡邕为自己做事。当时他认为其过于残暴,不想前往,不过后来迫于形势,还是答应出仕为官。不过跋扈的董卓在他的面前却显得十分和善,在进入政府之后,其很快就被授予了侍中的职位,这是之前他从没有得到过的高职。

而且董卓对于他的意见也十分看重,当时京城附近出现了地震,他认为这是上天对董卓逾越礼制的警告。董卓听到之后立即降低了自己的依仗规格,其对于蔡邕建议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设计杀死董卓的王允

但是之后不久董卓就被王允等人设计所杀,在之后的宴会上蔡邕表现出了难过的意思,被王允发现,王允认为他已经与奸臣同流合污,便将其抓捕下狱。即使全城的士大夫为其求情也依然没能救回他的性命,导致其最终死于长安城的监狱之中,这对于中国文化史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此事在《后汉书·蔡邕传》中有如下记载: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

有人会问蔡邕作为一代名臣,为什么会对残暴的权臣产生惋惜的情绪呢。笔者认为他惋惜的不仅仅是董卓,而是在感慨自己的境遇。像他这样的名士,空有一身才能,但是在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中都郁郁不得志,只是在董卓麾下任职的时候才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尊重,这是他对于东汉政府的哀叹,更是对自己的不平。不过这毕竟是因为董卓而起,虽然王允的做法却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他的决定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蔡邕书法作品

结语

中国历史上学者对于忠诚的理解经历了一次极大的变化,在封建帝制还没有构建完成的时候,那时的士人没有中央政府的概念,只需要为自己认定的君主效忠。而随着封建帝制的高度发展,士大夫们才确立了为皇帝一人效忠的概念。

而汉朝正是中国封建帝制的发源期,那时虽然要求士大夫为汉廷效忠,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依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蔡邕会对重视自己的董卓之死产生叹息的情绪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其政治生涯确实不顺利,能够遇到重视自己的董卓,对他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蔡邕的悲伤里面可能也包含着对于东汉的控诉和对自己不公遭遇的抱怨,我们不能直接控诉其失节。

但是无论如何蔡邕的死都是中国史学界的一大损失,如果王允能够给蔡邕一个机会,相信我们就能看到更加完善的历史记载了,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遗憾。

参考文献

1《后汉书·蔡邕传》

2《释诲》

3《资治通鉴》

本文内容来自今日头条号:钧儒说史 100%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