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二没有什么比临王羲之《初月帖》更应景啦!

异乡的无奈和憔悴。


友人去年十二月十六日写的信,新年正月十一日才寄到,时隔近一个月,但是王羲之依然十分欣慰感激,寄去《初月帖》说自己状态“殊劣殊劣”就是很差很差,还在路上奔波。


351年(东晋穆帝永和七年)王羲之赴山阴为会稽内史,其年四十九岁。《初月帖》是其四十九岁以后所写。公元353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友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与众人饮酒赋诗,写下闻名千古的《兰亭序》。《兰亭序》是文学作品 ,关于生死的感叹和人生的思考,深沉蕴藉。这件信札却纯粹是友人间的信笺往来,语言通俗,情感真挚,自然流露。


根据内容分析,《初月帖》可能写于《兰亭序》之前,但这件信札的艺术价值依然为后人称道。


南宋岳珂《右军初月帖赞》道:“唐摹之传取奇古,仿佛硬黄疑此楮。我从眼力别瑶珷,安得庸奴字如许。”岳珂的意思是:这件流传的唐摹本选择了奇古风格,堪与《兰亭序》比拟的或许就是它了;我凭眼力能区分出美玉与美石的差异,平庸者怎么可能写出如此书法?”很是中肯。

释文: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

大意:近期一直想写这封信,但因没有邮差,没法寄信(所以耽搁到现在)。昨天到达这里,加之收到上月十六日的来信,即使相隔遥远,但也十分感激。冒昧地再次嘱托您,近来还好吧?我却突然生病,身体十分差。刚刚踏上路程,身心憔悴,就写到这里吧。王羲之。正月十二日。

流传到现在的《初月帖》为唐摹本, 纸本,草书,尺牍,8行62字。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公元697年(唐万岁通天二年)武则天命人临摹,集于《万岁通天帖》中

《万岁通天帖》又称《王氏门法书》,唐代钩填本王羲之一门书翰,纸本墨迹卷。武则天向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方庆将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导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献出,武则天命人全部双钩廓填。此帖即十卷之一,宋时。其中尤以羲之《姨母帖》、《初月帖》、徽之《二日帖》、献之《廿九日帖》、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为最精。

《初月帖》拓本

此卷在宋代已残缺不全,并历经二次火灾:明代无锡华中甫真赏斋炎灾;乾隆内府乾清宫大炎。今卷上尚有火焚痕迹。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其钩摹精到。原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行世。

《初月帖》起首称”初月”,即”正月”,避王羲之祖父”王正”之讳。由首句”山阴羲之报”而知写于山阴。山阴是会稽郡郡治所在地。此书正当其时,大有晋人倜傥风流、傲物任情的俊气,逸笔草草,率意畅达,天真自然。可从三个方面欣赏这件作品的艺术之美。

第一,奇古与流媚。与后代的草书比,《初月帖》仍然残留章草的遗痕。前三行书除“初月”、“行无人”等少数字外。

其他如“十二日山阴”、“报近欲”、“不办遣信昨”等局部均带有明显的章草字势与用笔特征。章草的用笔与结构因为与隶书关联极大,释放出如岳珂所说的“奇古”气息。但是另一方面,与纯正的章草相比,《初月帖》毕竟已经属于今草系统。纯正的章草如果相与比较,可以媲美以高古,却会逊色于流媚。这是王羲之以今草淘汰掉前人章草、又以高古气息胜于后人今草一味作缭绕盘旋俗气可掬之态的密钥。


第二、沉重与轻灵。《初月帖》中的线条,罕见懈怠与柔弱;一字之中的笔画虽然历经转折,但每一转折处往往运筹得宜,丝毫不见慌乱与随意;转折后的线条推进不仅没有减轻力量,反而继续挺劲饱满,即使最为短促的线条也笔力沉重。这是王羲之被称为“力屈万钧”的原因,也是他与书法史上绝大多数知名书家的差异——很多书家一出手,就因为线条的糜弱败北。

但是,就像一篇小说情节曲折一样,《初月帖》的笔法变化多端,并不是沉重的基调可以尽括。此帖中线条的方向、厚薄、宽窄、藏露等方面含有多个层次的变化,可以被不断地分辨与分拆。比如“初月”、“不吾”等字字形较长线条较细,“不”、“十二日山”、“十六日”等字字形简单点画稀少,它们在《初月帖》的沉重中复又融入了一丝轻灵。

这种丰富变化可能部分来自唐人摹制时的操作,但是绝不可能全部来自摹制环节,它们应该主要对应于作者的心手,寓示着书圣挥运之时内心的丝丝跳跃和指间的微微颤动。


第三、错杂的节奏。在结字与章法的空白处理上,《初月帖》疏与密、断与连交替出现,带给人时紧时松、时强时弱的节奏感觉。交错呈现的节奏并无规律可寻,带来作品的复杂性,既增加了欣赏的难度,也增加了欣赏的乐趣——越是不可预计的演变越是勾起观赏者的想象与观赏欲望。


错杂的节奏是王羲之永垂千载的关键,是勤勉不已、一味整饬的赵孟頫难以梦见的。董其昌虽暗中摸索到皮毛,但又因为笔力柔弱,结字率意,同样未能企及“书圣”的光辉。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