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 | 王羲之:仕途失意,只为没生好儿子

01

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王羲之算得是一个例子。他率真处如东床袒腹,风流者如《黄庭》博鹅,在魏晋名士中别具一格。然而,这么一个潇洒清贵的右军却自赏到了自恋的程度,演绎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王氏逻辑”:仕途失意,只为没生好儿子。

02

这还要说到与王羲之争强斗胜的对手王述,就是那个以性急著称的“王蓝田”。

王羲之看不起王述,认为他只配做个尚书,熬到退休或许能够混个仆射。关于王述跟鸡蛋发脾气的事,王羲之发表议论说:“即便是王安期(王述之父)那样的高士,这点坏毛病也足以毁了他的人品,更何况是王述这种烂角色!”他还仿照孔子“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对王述做了一票否决。

但是看不起归看不起,王述的官位却时时压王羲之一头。王羲之做会稽内史时,王述忽然成了他的顶头上司扬州刺史,还借公务之便挑他的毛病。王羲之愤愤不平,称病辞官,并且在父母坟前痛哭流涕,托言“止足之分,定之于今”,立下重誓说:“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曒日!”无比坚决地退出了仕途。

怨天尤人是失意者的通病,对王羲之来说,宰相王导是他家伯,太尉郗鉴是他岳父,其父王旷是司马睿的亲信,南渡的首倡者,北伐的急先锋。这么好的家世,怨天自然没有道理,于是他“尤人”,把仕途失意归咎于诸子,既而内怀愧叹,谓其诸子曰:“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意思是说,我的才能绝不在王述之下,而官职际遇却与他差比天地,肯定是因为你们比不上王述的儿子。

王羲之这种近乎耍赖的逻辑大概根源于其伯父王导,王导就曾多次对他说子侄们不争气。只是自己仕途失意,如何就埋怨到了儿子的头上?何况其子王献之的成就,也并不弱于王述的儿子王坦之。

点评:今天看来,王羲之与王述的争斗不过是历史上的一个小插曲,令人发笑的是颇显另类的“王氏逻辑”:官场失利,只因养儿不如人。高官显职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兰亭集序》传世,人人皆知王羲之乃是书圣,又有谁在乎王怀祖做了多大的官呢?这种“天下第一笔,不如生个好儿子”的思维,比之现代人的“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别具一种自讽的意味。

来源:各界杂志2020年第7期

作者:简 超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