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济民:灌顶记

灌顶记

图片[1]-余济民:灌顶记-好字无忧

第一次去京都是在一零年的夏天,那一年刚开始剃圆寸。由于行程过紧,当时只去了清水和金阁两个寺院,还走过一条拥挤的商业街,见过一个带斗笠的和尚,再无其他印象。

再次关注京都是缘于空海的书法,那段时间颇痴迷空海的作品。除了2006 年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古代书法珍品展”中见过他书写的《金刚般若经开题》真迹,其它如《风信帖》、《灌顶记》都只是在印刷品中见过。

空海(774 年—835 年), 俗名佐伯真鱼,日本平安时代初期的高僧,谥号“弘法大师”,日本真言密宗(东密)的开创者。少年时精研书法,潜心佛教,熟读儒家经典,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理解。桓武天皇延历二十三年(804,唐德宗贞元二十年),与最澄等一同作为遣唐使留学僧入唐求法。抵达长安(今西安)后空海访寺择师,在翌年的三月,入青龙寺惠果法师门下,得法师倾囊相授。同时又以“能书”著称。在唐期间,曾随韩方明等唐代书家习书,浸淫于晋唐书风。尤其是王羲之颜真卿书法对其影响很深。他诸体兼善,被唐人称为“五笔和尚”。在日本,与嵯峨天皇、橘逸势并称“平安三笔”。他在日本早已深入人心,如神一般存在。

《灌顶记》是空海为进行结缘灌顶(密教的入门仪式)所做的记录,这也是日本第一次依据空海从唐朝传来的佛法而举行的公开活动。又称《灌顶历名》。是弘仁三年(812 年)11月、12 月以及翌年三月的三次记录。正是因为书写随意反而显得真切,神完气足。此件真迹收藏于京都高雄山的神护寺。

每年的五月一日至五日,神护寺会把藏品做一次展出。其中就包括国宝级藏品《灌顶记》

高雄山位于京都的西北,在京都站乘坐公交高雄京北线约50 分钟,于山城高雄站下车。站旁有个食堂,边上有步道进入山谷,徒步约二十分钟便可到达神护寺(导航里说下了车步行二十分钟便到,显然是不够的,途中也会为一些景物流连)。走在葱翠欲滴的枫树山谷边走边想着若是在深秋,红叶满山,那又该是何等的壮观

啊!

在山谷里转了个大弯,下到谷底,水声潺潺,一片乌云飘过,瞬间下起了濛濛细雨。跨过溪谷桥便进入了神护寺参道,这时雨渐渐停了下来,就像是为我们即将朝圣的一次洗礼。

景观介绍的木牌写的非常用心,类似虞世南的书风,整洁美观不刻板,再参杂一些假名更增加了它的流动性。过高雄茶屋转弯就到了砚石亭,路边有一巨石,相传空海在此题写匾额,以此为砚。山川之美多与名人相契合,便少不了这些故事。

神护寺书院位于神护寺正门的右侧,是个幽雅的日式庭院,展厅就在里面。很小,就是个普通日式木屋,丝毫见不到存放国宝的气派。大家在门口毛笔签名,脱鞋,安静的步入。在日本,除国家的展馆可以拍照(国家展馆借入的展品也不可以拍照,具体还要看展签的详细要求),其它私立的展馆都是不可以的。在日本销售的手机,拍照功能无法静音,用手机拍照就会有不小的声响,易被人察觉,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个人隐私。这里也同样不许拍照,所有的行李都要放在门口,一身轻松地去感受文化的熏陶。长条形的展厅左侧是靠窗的通道,还有一排条凳可供人休息。右侧有四个小隔间,围绕隔间的墙壁作文物的陈列。

图片[2]-余济民:灌顶记-好字无忧

神护寺书院

虽说在山里没见到几个人,但这间展厅几乎座无虚席,大家都在安静的观赏。《灌顶记》被静静的摆放在第三个隔间最里面靠墙的展柜里。淡墨色的底子有些像现在的皮纸,很光滑,没有安装卷轴,简单的托裱一层,感觉很质朴。和现在的原色印刷出版物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墨色更加沉着更显立体。

《灌顶记》高28.8 厘米, 宽266 厘米。无钤印,由七段拼接而成,长短不一,纸质大体相同,色泽略有深浅。首段记录第一次的金刚界灌顶(属于结缘灌顶,不分僧俗)。共四行,宽约14.3 厘米,有种书写不够尽兴的感觉,大概内容过于简单的缘故吧。

第二至第五段记录了一个月后的受胎藏灌顶,也是整幅作品的精彩之处,共计202 厘米。其中第三、四段最具代表性,其风格充分吸收了王羲之、颜真卿甚至欧阳询的书法特色,确立了自己的技法和创意。文中有多处涂改,颇似颜真卿书稿的妙趣,大小相间如天花乱坠。第四、五段的接缝处有“高雄山门”,笔势连贯,真气弥漫。第六段纸最短,8.8 厘米,是对以上灌顶历名的计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江苏胡枫文化艺术的头像-好字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