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康有为的书法?

康有为(1858—1927)走圆笔魏碑之路,用笔回环盘迂、左右放达,真正规规矩矩的魏碑作品几乎没有,他更多地是走魏体行书的路子。很明显,康有为虽然是位饱学之士,但是他的风格没有文人的温文尔雅,况且仅仅将文人气局限于收束的雅逸也是一种误解,文人气或许也不排除雄阔的大气之美。我更认为康有为是位学以经世致用,积极参与政治的改革家,他属于“多血型”气质,戊戌变法的失败积蓄起的雄勃愤懑之气与碑的古茂雄强紧密地契合在一起,书以载道在康有为这里是“书以泄愤”、“书以释压”。

《广艺舟双楫》里面的激进言论有许多是其政治革新思想的曲折投射。也就是说康有为的书、论本意不尽于书、论,他不是传统中完全由书到书的为艺者,他在其中掺杂着“齐家、治国、平天下”诸多未竟事业理想、抱负的遗绪,有些“杂质”。为此,立于政治理想抱负与书艺两极的创作难免有直露粗糙、强拉猛拽、外逞雄强之病,这源于他对于碑书基本功的不扎实和对于传统研悟不深,更源于他狂傲激进的品性。我一直怀疑康有为对于魏碑、篆书临摹的深入程度,很可能只是浮光掠影式的泛泛临习,或多或少的浮躁气和技法的单纯几乎充斥于他的所有作品中,你看他的横画很多都是水平的,甚至左高右低呈下垂状,样子很不美,这在笔迹学中是消极性格的反应。你看傅山的字也很狂,但没有一点躁气。

在康的《广艺舟双辑》中有政治变法的激进思想发泄,但此时的书论追求“片面的深刻”未尝不可,这远远有益于“全面的平庸”,但是如果在创作中过于激进、过于狂泄则必然导致种种不足了。而康有为书法结字原型更多地受到陈抟《开张天岸马,奇异人中龙》那副对联以及伊秉绶行书启发。其实很多书法家的风格起点有时就是受某幅作品影响或者就是受当代人的启发,比如当代王镛的字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与其同在中央美院的老字辈教授朱乃正书法的影响。受启发者往往要高于原作者或作品,因为实际上受启发者要走更多的路进行完善,故此艺术的先行者固然值得尊敬,但是后来居上将之做大做高者才更加伟大。

碑书基本上是讲究“质”大于“文”的,帖书反是。原因在于“质”是碑书之魂,也是碑书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你将碑书的“质”锤炼到感人的程度艺术亦将成熟,但是究竟什么是碑书的“质”?——是特质、质感、形质、再加一点文质?很难准确回答,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学概念,语言再发达也总会有不可言说的那一部分,艺术的迷人之处亦在于永远获知而又永远有未知在远远地等待着你的破译。康有为碑书特别注重篆书笔意的加入,所以他的“质”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感人的:粗线为主的线润中有枯,柔中含刚,用笔急速但不十分的暴躁,柔毫重按与纸产生强大的摩擦力,线的中部时有“气眼”出现,这种圆笔碑书的线质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属于软性中含有速度、力度、润度,线形具有多维发散性,在笔法史上是有贡献的。他的后学肖娴略微发展了一部分,当代王澄则以不加水的浓墨进一步提升了这种线质的美。虽然康有为有时过于逞气,稍显“文”疏“质”粗,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能够同时达到这个高度者,他还是“唯一”的。而直到今天的碑书家也都是个个疏于文采,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作者:李金河,1974年生于河北省唐海县,自幼酷爱书法,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学术委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2004 年曾出版《硬笔书法评论》一书。

,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但是,从来就不喜欢康有为的字,也看不上他的字,他的书法上的影响应该是来自他的书法理论,写了那本广艺舟双辑吧,欺世盗名之徒,有一些见地。把康有为横向对比,在清末那个特殊的时代,康有为希望以书来继续自己的政治包袱。希望改良国人,做一个敦厚正直的人。所谓书如其人。那个社会乃至今天的社会,一点都不缺少专营之人。,第2 5 7图真,其余伪作,书法其实就是功业或学业加书法功力,假如曾国藩或者陈寅恪能写出沈尹默那水平,绝对是超一流书法家,可惜结合不上,康有为是名人写字,不是书法名人。”名人书法”与”书法名人”是两回事!,大半是赝品!,只能说明他拿毛笔会写字,他的书论没有几个人赞成,和他的人品一样,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康有为不愧是一代宗师,观其书作,奇逸雄健,豪迈奔放,师古不泥,笔力沉稳,内涵丰富,如棉裹铁,神使鬼差,不知何为。其书法作品有有五不识:功力纤弱者不能识;胆气猥琐者不能识;学养低劣者不能识;见识浅陋者不能识;性格拘谨者不能识。,皇帝的新衣,有气势,但无骨相……,称不上书法大家,功力和韵味都达不到高度,写字而已,书法真一般,好字,名人书法,无所谓写的好坏!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