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需要感悟

无论是写字还是搞书法,都需要感悟。

感悟是一个人在书写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悟性,不论写了多长时间,写得有多好,如果没有感悟,写出来的字都是没有灵性的。

悟性不是一种单纯理解,它是一个人对世界观、人生观的综合体悟。

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人的修养、阅历、悟性、感受的综合素质的反映,从作品中可以反映出人的这些特征。

日常学习中,我们都有一种感受,写字或是临帖中,惟妙惟肖的时候,人的心情也是很兴奋的,这样的心情如果一直保持下去,将会越写越好,但如果写不好的时候,会越来越沮丧,也会越来越写不好。这就是人的感受。

也有一种情况,那些写的好的人,会越写越好,这是因为他们打通了人的悟性,他们会从工作中悟到人生,会从人生中悟到书法,又从书法中悟到人生,可见,悟性是连接所有问题的一个纽带。

从上面的说法中,什么是感受,什么是悟性,怎么理解它们,怎么去实践?

说到底,感受和悟性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道理,就是人的见识和学养。从这一点上来说,搞书法的人都必须要有素养。

素养就是素质的养成。这是最简单的理解,往深一点说,素养就是人从一开始的教养,是家庭的教养,学校的教养,社会的教养,说到底是个人的素质培养。书法中的这个教养从境界上会表现出来的,你的字好不好,作品怎么样,观看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他看到的最后,也就是你的素养。

素养怎么来?人们在生活中都呼唤一种正能量,这是人性的正常要求,“人之初,性本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试想一下,每个幼小的孩子时,家庭都对这个孩子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只不过,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这些最初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有的继续前行,有的却发生了变化。书法也是一样,刚开始大家都在临帖,后来,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在坚持,不管是放弃还是坚持,这实际上是对人的素养的考验。

感悟也要变革。古代书法大家之所以能引领书法之路,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等人,都是在追求艺术,而且他们善于变革,王羲之在继承钟繇书法、卫夫人书法的基础上,大胆变革,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王献之作为王氏家庭的继承人,他始终没有忘记创新,提出了“妙有余姿”的艺术思想,成为“一笔书”的创始人,颜真卿逐追古人,师法古人,从张旭与怀素处得到“笔法”,为自己的书写找到了“痕”与“迹”。

感悟还要有真性情。所谓真性情,就是指人的内心的真实感情,这种感情是真实的,但真实的感情也有境界之分,纵使感情再丰富,如果没有高的境界,也是枉然的,而高的境界,是建立在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看法之基础之上的。

学习书法,贵在感悟,没有感受和悟性,书法也就走不远,走不高!

本文由《太一智慧书画艺术》平台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转发了,[赞][赞][赞]好文章果断收藏。,受益了,谢谢!,感悟即顿悟,是灵魂思维的一种飞跃,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如一锅水,佛腾是偶然,但又存在着一定时间内不断加热的必然。无顿悟则无质变无升华,则无风格而言。,转发了,是啊,书法得有感悟,学规律(矩),找感觉。,书法要悟,是的,说的非常好!,大道至简!写汉字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会写汉字。,转发了,很抽象!我认为所谓“悟”即悟性也,即天份也!,问,做什么事情不需要感悟??又何止是书法。,张旭怀素颜鲁公关系没搞清,书法的基础:说识读意写。 从非楷入手是俩个烧饼饱了,今后只吃第二个烧饼的人! 字体不等于书体。 字体规律不代表学书规律。 书法自由不代表取法自由。 学术价值(二爨)不等于学书价值(唐楷)。 创新没有错,错的是凡新皆好。 包容没有错,错的是唐楷不包容。 有了楷书才有了书体楷行草! 苏轼楷如立何错之有? 有了楷书《琅官石》才有了狂草《古诗四帖》。 有了孙过庭‘备于楷溢而行草’才有了《书谱》。 有了楷书《乐毅论》才有了《蘭亭序》。 有了楷书《多宝塔》才有了《祭侄稿》。 没了楷书才有了丑吼乱射怪。 任何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任何假像都不能自圆其说。 ‘权力审美’可忽悠一时,但不能忽悠历史, ‘权力审美’可忽悠一些人,但不能忽悠所有人! 书法为何不是纯艺术? 社会意识形态:政治道德宗教哲学艺术。艺术又包括:绘画雕刻摄影文学。 社会物質形态:衣食住行用即服装建筑烹调陶瓷书法刻章照相应用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