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集字创作 | 《峄山碑》经典创作资料收藏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现在的摹本比较有名的是“长安本”。


楹联

四野自高下

万山时有无


四周广阔的原野自有高下之分,千山万水若隐若现显得不可捉摸。

书久绎乃显

理日战而长


俞樾集《秦绎山碑》句联

极尽四时之所乐

自成壹家以立言

▼[object Object]

远山有时显

去日不可追


略具四时所乐

不争一日之长


具有那么一点四季读书的乐趣,不会无谓地争取得不到的东西,让时间慢下来,显示一种豁达的心境。

泽以长流乃称远

山因直上而成高


言论的高低拙劣在于看他是不是在理,道理没有古今之分只在是否符合时事。水泽因为长流的水波才能称得上源远流长。大山因为它直上云霄才能成为高山。

山高流长请从所乐 道成德立自显于时▼


就是说要随着生活的节奏自我快乐。当你的道德圆满时自然就显达与当世了。

日有所思经史于昭

久于其道金石为开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要有耐心和恒心,世人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能达到成功的彼岸.”经史于昭”,”金石为开”和我们通常说的”滴水穿石”是一样的意思

功德既高,长在国史

金石之乐,下及臣家


登高而思此乐万古

立言不袭自成一家


登高而尽四野所有

著书以成一家之言


二字横幅

,

长乐


不争


不群


德义


定远


德惠


德能


动命


奉献


降泰


康定


开泰


威德


无疾


无为


无争


无著


无极


无相


相思


三字横幅

不动命


无一命


无不可


天之道


书之乐


明明德


莫显能


功德天


时乃功


金石乐


道德经


不著相


邦有道


长相思



四字横幅

(请横屏观看)

泽流后世


,

追古思今


有所作为


有山可登


一命不起


一命不动


与世无争


孝为德首


孝道显明


熘害灭除


咸思攸长


威动四时


一家天下


万事之功


天下既定


讨伐乱逆


,

四时之乐


万死不辞


盛极一时


山高流长


如如不动


斯为盛世


黔首康定


孝高有德


明经乐道


流泽万世


日利万金


具尽其能


金石之乐


,

惠及万方


惠及万邦


利泽长久


登高而思


德成言立


称功诵德


皇建有极


兵不复起


如去如不去














,



李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五百余年,诸候争霸,战乱频繁文字异形,书体多样,非常不利于社会交际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秦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发展经济和文化,他起用丞相李斯,实行“书同文”,“罢其与秦文不合者。废除原来六国通行的异体字和复杂的金文,规定以小篆作为统一全国文字的标准字体,从而使文字走向规范化,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改革运动。

为了迅速普及新字体,“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是也,以小篆体作为启蒙的买字课本。从此小篆广为流行,成为秦代官方的标准书体,小篆也称秦篆。李斯,本是楚国人,与韩非是同学。曾从战国末期大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学帝王之学。

后来认为楚王不足共事面入仕秦国。初作客卿,因上《谏逐客书》受到始皇重用。始皇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后来被赵高诬陷杀害。李斯写小篆,张怀瓘《书断》称其书“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秦始皇平定六国后,曾多次巡游全国,所到之处,都要立石刻铭颂扬他统一国家的功德。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等几种这些刻石相传均为李斯所书。

《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碑》素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9年),始皇东巡首先登临峄山(在山东峄县),立石纪念,当时李斯展现才华,撰写文字歌功颂德,并亲自书写以供刻石,这是中国历央上有记载的从秦始皇立下的刻石之风的开始。碑前为始皇诏书,计一百四十四字。十年后,始皇去世,时当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东行峄山、李斯随行,为显彰始皇统一天下的盛德,又在原碑“皇帝日”之下刻下二世的诏书,前后诏书均为李斯手笔。

此石久失,后来北魏太武帝曾使人推倒,当地人用柴将碑烧。杜甫因有诗云!“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由此亦知唐代曾有摹本。至宋淳化四年(公元983年)郑文宝依据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世称“长安本”徐铉乃唐篆书名家,黄庭坚称其篆书“气质高古,与阳冰(李阳冰,唐代著名篆书家)并驱争先。”郑文是 徐铉的门人,亦善篆书,徐铉称“郑子小築,李阳冰不及”。

高手基刻名家的作品,不同于民一般的粗制滥造,所以“长安本”自然上乘。以后又有多人以出重刻,但均不及“长安本”为精。“长安本”与他本的区别是碑文中“群臣从者,咸思攸长的“攸”字中竖画中间特意断开作两笔,他本均作一笔。元代篆书家吾丘衍在《学古编》中指出:“李斯《峄山碑》,直长者为真本,横刊者为摹本。

有徐氏门人郑文宝依真本或长刊者,法度全备,可近于真。”清代苦多碑学家杨守敬也在“长安本”后题跋说:“笔画圆劲,古意毕臻。”以《泰山》二十九字及《琅玡台碑》校之,形神俱肖,所下真迹一等。”观赏此碑,运笔蜿转自如,尽曲线之美。又柔中高刚,线条匀净中不乏圆劲秀丽之致。姿态活泼而矫健,韵味深醇。如湖堤边一阵春风吹过,柳条婀娜摇曳,池水荡起层层涟漪。小篆因笔画圆劲丰腴如筷子,古称“玉筋篆”。在中书法史上,对李斯这位小篆鼻祖充满了喝彩声。

唐代李真《书后品》称“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钧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张怀瓘《书断》中作赞以颂之:“李君创(小篆)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虬作骖非,江海渺漫,山岳巍峨,长风万里,鸾凤于飞。唐代《述书赋》说:“斯之法也,驰妙思而变古,立后学之宗祖,如残雪滴溜,映朱槛而垂冰;蔓木含芳,贯绿林以直绳。”

明代赵宦光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藏奸猜于朴茂,技权巧于端庄。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书法至此,无以加矣。”有些赞语虽然失于抽象,甚至空玄晦奥,但细细品来,历代书家们的崇拜之心还是可以理解的。李斯的小篆法备形全,风姿独具,历来被视 李斯历来被视为篆书的正宗而受推崇,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代的李阻冰、南唐的徐铉以及元、明、清的篆书家们几乎无不从李氏风范中立定根基后才树立自己的面日。东汉许慎“秦书八体一日大策,二日小篆,三日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日署书,七日殳书,八日隶书。”说明秦朝除了以小篆作为规范字体行外,还通行的大篆和隶书。秦代的书法遗迹不仅刻于金石,还见于诏版,瓦当、竹简、印等。

其中诏版(刻有皇帝发布统一度量衡诏书的铜板)上的铭文大小不ー,有行横无列,刻写的字也比较草率自然。虽然体趋长方及结字仍有浓重的篆书意味,但方折劲直的笔画已经露出隶书的端倪。特别是的竹简〈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竹简)书体,体势渐交方扁,配且用笔方折。有的还出现了明显的汉隶所具有的“蚕头”和“波”;是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典代表。所以秦诏版和竹简上的字又称“秦隶。

那么,何为“隶书呢?据传,秦代有一个叫程邈的狱吏,把民间流行的篆书规范化,采用变圆为方,易曲为直的方法,使书写更加便利。这种字体在当时书写公文的“徒隶”中实行,故称“隶书”。融篆隶为一炉的秦隶的产生,既显示了小篆的发展,义为汉代隶书的形成起了开先河的作用。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