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康有为除了高傲和自大之外,他到底有啥书法成就?

谈起近现代书坛书风问题的历史渊源,就不能不提一个人——康有为。

康有为是我们理解整个中国书法史近二百年历史的一个关键人物,如果以康有为作为突破口,很多问题和很多文史领域的现象就得到了解释。

要想了解康有为,那就要从他的身份谈起。

一、叫板孔子

康有为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他作为清朝末年维新变法、百日维新运动的导师、领袖人物。变法失败后,他灰溜溜的逃到了国外,只留下七君子替他们受罪,确实挺惨。

而且康有为还极其“自我感觉良好”,自封自己为“圣人”,还给自己的门徒,其实也就是脑残粉一大推名号。

比如他自己就类比孔子,自封自己为“长素”。因为孔子的别称就是“素王”。长素,那意思就是我比孔老先生还厉害的意思,可见康有为野心之大。

不仅如此,他还给他的弟子赐了同样的名号,比如其门人陈千秋号超回(超越颜回),梁启超号轶赐,麦孟华号驾孟(凌驾孟子),曹泰号越伋,韩文举号乘参,均取此义。都有全面超越孔门儒家,另立门户的意思在。

二、政治理想

那么康有为为什么这么坚信自己一定能超越孔子,成为新一代思想领袖呢?虽然他的理想在今天看来的确显得有点迂腐,但是究竟是什么,让一个受到过传统儒家思想洗礼的士大夫知识阶层,有如此之勇气和脸皮,来叫板孔圣人呢?

我认为就是康有为当时的政治理想,即维新救国之术。

当然,我们只能说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罢了,一厢情愿,并不是真理,并且维新失败也证明他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经不起历史考验。

但是,人家康有为当时从国外“偷”来这一套思想,如获至宝,再看邻国日本一下子就比当时清政府牛气多了,他就觉得时机到了,自己成为千古圣人,超越孔子成为新圣的机会来了。所以自我膨胀起来也是合理的。

毕竟万一成功了,扬名立万那是肯定的。

但是理想很脆弱,经不起现实打击,维新被慈禧扼杀在摇篮里。康有为的政治理想也落空了。

但是这一政治理想形成的过程中,康有为可没少下功夫,他也不知道自己最后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

所以,他就拼命写东西,出书,到处宣传他那一套理想。

不过你还别说,这个过程真有点像当时孔子、孟子周游列国,宣传政治思想的意思。当然康有为只要盯着一个人就行了,那就是光绪皇帝。

他拼命的向光绪以及一切高官勾搭、上书,就是为了推销他这一套思想主张。不仅如此他还拼命用各种形式,将它这一套思想包装成各种东西向外推销,包括他的诗文,有很浓重的古代传统士大夫怀才不遇的气息,字里行间满是为国效劳以及维新思想。

当然,对于书法,也未能幸免。

三、披着书法外衣的政治宣言书

康有为将他这一套政治思想包装成书法理论,从此就打开了潘多拉宝盒,开启了备受争议的近代书坛变局。

所以,看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广艺舟双楫》只是康有为为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而写的一部宣言书。

所以,《广艺舟双楫》其本质是为了某个信念而写成的艺术,并非是为了艺术而艺术。那么其中有些思想和结论就很值得商榷了。

作为一套披着书法外衣的宣传手册,《广艺舟双楫》将以唐代为代表的传统帖学书法视为洪水猛兽,老掉牙的东西,因此提出了“卑唐”一说,而且抹杀一切帖学书法成果。

而为了配合其维新思想,康有为大肆鼓吹当时新兴的碑学书法,提出“尚碑”、“崇碑”的思想。

因为维新思想的逻辑就是——只要是旧的、传统的,我就坚决反对,只要是新的东西,我就坚决支持。所以卑唐尚碑,就很好理解了。

四、歪打正着

这一套逻辑推演下去,影响了无数人。诸多事情,都可在这里找到端倪。

且不说卑唐说法的错误性,就是这样一刀切的武断言论,让其越发极端化。

但是康有为不纯粹的动机却意外的给中国书法打开了另外一扇饱受争议的大门,也就是碑学书法。

不可否认的是,康有为以政治改革的决心和信念,引发了的场书法变局,将中国书法整个体系做了一个调整,大大拓宽了艺术表现的范围,原本被视为粗鄙、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也慢慢为人所接受。

后来所谓白话运动、新诗运动都可以在这找到历史渊源。因为所谓白话也好,小说也罢,不过是将当时人们所认为的、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给正当化、正名的过程。

到了后来,康有为就不满足于在理论上干说了,他的书法实践也正好契合他书法论著的主张。

但是,单论康有为的书法,还是有很深的地方可待挖掘。

五、真正的康有为

仔细看康有为的书法,他的书法并不是完全纯粹的碑学技巧,因为里面掺杂了很多帖学的成分。很多用笔和谋篇布局都有帖学的影子。

这样不难理解。因为在康有为潜意识深层的地方,他压根就是一个传统的文人,一个传统的儒生知识分子。

那些所谓的具有现代启蒙意义的思想,与其说是他的政治理想,不如说是为了实现他个人夙愿的工具。

他真的这么关心清朝安危吗?恐怕未必。

前面我们说康有为自封圣人,而且还给自己的弟子封了一大推类似孔子门徒的名号,很显然,他在内心深处,是深深相信传统的力量的。

即便是个人理想,他也只是用传统儒家最高的人——孔子作为一个超越的对象,而未能跳脱出传统儒家体系这个小圈子。

所以,他讲的那些维新思想他自己真正相信多少是存疑的。百日维新事情一败露,他跑的比谁都快。

至少,七君子要比他相信得多。

当一个人为了理想可以奉献出自己生命的时候,才是真的相信这个理想的。

六、文人分裂、矛盾和无奈的普遍心理

所以,在康有为身上,是有深深的分裂性的。这种分裂,是对于传统和新兴事物之间的纷争和撕扯。

这种分裂,不仅体现在康有为的书法上,作为一个扬碑抑帖的人,最后他的书法是走的碑帖结合的路子,还体现在民国文人普遍的行为选择上。

一方面,传统的力量以及小时候的熏陶,让他在内心深处是认可这些传统的,至少它的价值体系证明了这一点。

不管他说的有多么花哨,语言总会欺骗人。不管他体现出多少开拓精神,至少皇帝他是不敢废的,而皇帝也在他政治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就证明了它确确实实是一个有野心的传统文人,仅此而已。

后来袁世凯复辟,他可是出了很多“力”的,可见,康有为为了扬名立万,啥都可以干。维新变革可以让他当官,可以让他成圣人,他就支持变革。袁世凯复辟,可以让他当官显达,他就去支持复辟,什么维新什么理想,大概都被抛弃在脑后了吧。

真正有维新信念的,是死去的七君子。

而康有为这种心理特点,这种对于传统和新式事物态度以及行为上的分裂、矛盾,构成了那个时代中国文人特有的一种心理表征。

比如开一个时代风气之先的胡适,仍然服从于旧有社会中的婚姻制度,与其包办婚姻妻子白头偕老。这不仅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还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价值选择巨大的矛盾和错位。

七、历史深处叹无奈

因此,读康有为这个人的一生,或者说看民国文人知识阶层一生命运的起伏,其中对错是非是最浅层次的推测。因为对错之分不仅无用,而且愚蠢,最会麻痹人的心智,让人得到一个心安理得的结论倒头就睡。

真正看懂历史,不是得到什么历史规律或者为人处世的鸡汤哲学,而是到最后,像陈寅恪先生一样,叹一声无奈,然后心怀怜悯,掩卷而去。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