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

家櫪 (艺术家、考古研究者)

今天6月11日是书法泰斗沙孟海先生一百二十岁诞辰。作为一个家族里唯一一个继承沙氏书法艺术的传承人,虽然远不可与祖父相比,这是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各种运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自身不够努力,学识不够、动笔不够所至。当然,祖父的年代是跨越旧世纪与新时代的关键时候,也是西学东进的时代,祖父能够坚守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而又不排斥西洋文化的背景下,融古博今,不仅研究古代的书法流派、各家的传承关系,还分析各家的优缺点,总结和发挥了古人的长处,尽量避免了古人的短处,集唐、宋以来各大名家之大成,尤其对晚清以来的碑学日重,又集宋、明以来的帖学之所长,融碑帖各家之长,独出心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雄浑大气的“沙体”,当然,一种书体的创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很多“画外之功”,诗词歌赋、金石考古、古文字学、博古通今、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所以在北京住院期间还不忘写信给刘江鼓励学生们不仅要有专业的书法功底、理论基础,还要有更多的涉及面来增加书法的内涵与气魄,还要有敢于与古人争先后的精神,也就是说师古不能凝固不化,还要涉猎面广,触类旁通,赶超古人,这也是他自己的座右铭,没有厚实的文化底蕴,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履历,没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不可能有如此的成就。

1:四尺对开对联

七律 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年

中华文字皆形意,思想情操美感风。

芭蕾腿长随旋律,笔杆长袖杳声中。

激情澎湃均无迹,顿挫挥毫舞墨翁。

锥立画沙痕屋漏,流云划过似弯弓。

2:四尺对开对联

有人这样评论:“沙孟海是新旧书法进行交替时的一位至关重要的承启人物,身上集中了旧一辈书法家各种最优秀的品质。作为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顺应了清末民初碑帖融合的大趋势,将碑帖融合的探索往后延续了一百年。在半个世纪以来传统文化逐渐失落的背景下,他的存在对于近当代书法的发展诚可谓续命金丹。

3:六尺整幅

沙孟海的成就一切皆根本于旧学,甚至被广为标榜的“现代感”,亦是从传统中来。倘要发扬和继承,都必须返回到传统中去,而非盲目向“现代感”扩张。因此,从历史的眼光看,沙孟海既是三百年来碑派书法的集大成者,更是当代碑帖融合之路绕不过去的大山。身为国美书法人,更应该认识到这一成果和榜样实属来之不易。学沙者大多迷惑于他的“现代感”和“冲击力”之中,而盲目于此一路追随下去,却忽略了摄人心魄的荒率感其实源自于他所经历的新旧两社会制度的更迭,以及种种民族忧患与悲壮的史诗的震撼和洗礼。我们往往为这种大气磅礴、真气弥漫的历史沧桑感所振奋,毕生极力规摹,却终究未能得其真气,也未能有所开拓。

4:五尺三开

沙孟海的卓越之处,在于义无反顾地投入清末民初的碑帖混战,又翻身杀出重围,径与古代高手争先后,遂取吴昌硕、黄道周两家之长,将吴的排山倒海之势与黄的急湍下注合二为一,复挟以《石鼓》之壮健和沈曾植的翻转盘旋,将碑学生辣、生涩、雄强、高古、宏博的一面推到极致。以己之性情,合古人之神理,打通碑帖结合的各个关节,收拾了三百年来书学衰颓的局面,最后以阳刚的行书和霸气的榜书将碑帖结合发挥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书坛泰斗”之称实至名归。”

5:书法交流

6:专心致志

7:西冷聚会

8:日本代表团来访

9:兰亭书会

10:为人师表

11:巨幅创作

家乡人的记忆:

出生于两个世纪之交的沙孟海的故乡情怀鉴于家乡的各种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修建简易公路,连接赤堇、塘溪之间需建三座跨越梅溪之桥。因那时物资短缺,三座桥的桥墩建得非常低,逢天下雨,溪水就会漫过桥面。遇大暴雨时,有人过了一桥,却过不了第二桥,或过了二桥难过三桥,急于赶路者甚至被洪水冲走而丢了性命。于是,县里决定投资兴建安全系数高的大桥,当时的二个乡领导也高度重视,派人专程赴杭,请祖父题写桥名。赤堇一方提出写“赤堇大桥”,或“第三桥”(从上游往下数);塘溪一方要求写“塘溪大桥”或“第一桥”(由下游往上数)。

身为塘溪人的沙孟海不偏不倚,用溪名来题,按建桥次序来题,就这样一幅苍劲有力“梅溪第一桥”横空出世,皆大欢喜,引为佳话。90年县里决定在沙村筑坝建“梅溪水库”(现名为堇山湖),梅溪第一桥也就在沙老去世后一年(1993年)即被淹没在水库之中。

12:给家乡题字

13:给家乡题字

说起梅溪水库的兴建,还有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当工程队进入沙村开始勘测时,沙村的村民或许因为不忍心本已非常稀少的良田被淹,或许是因为补偿标准没有达到预期,自发进行各种方式的上访活动。村民们选出几位与沙老比较近的宗亲再赴杭州,以沙老的祖坟将被淹没为由,希望沙孟海出面干预梅溪水库的建设方案。没有料到一向爱护乡亲们的沙孟海这次一点不留情面了,先是向来访者明确指出:“当年你三爷爷(即浙江省首任省长沙文汉,沙孟海之三弟)在任时就想在梅溪上建水库的,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至于对自己先人的墓,则近乎旁人似的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找个酒埕把骨头收起来换个地方埋了吧。家里连年轻人(指他二弟沙文求)都可以牺牲,何在乎这些?”。

14:沙文求烈士

沙孟海又脸色凝重地对乡亲说:“二弟沙文求烈士当年在沙村老宅后亲手种的一棵银杏树已有六十多年了,不要将它一砍了之,希望移到别处种活它。”乡亲顿时感到有点为难,这么大的树移到别处怎么能种得活啊?沙老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强调:在杭州再大的树都可以移植的,你们必须想办法要保护好。这是文求留下来的唯一遗物 !可见沙老对牺牲六十余年兄弟烈士依旧保持着多么深厚的感情。

,正直的书法家!,有点笔力>不见经传,沙老的榜书阳刚、霸气,自成一家!,大师不朽,书法长存。,上面不像真迹,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