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识其大”者

本期话题

法眼燃犀鉴定家——全国书画巡回鉴定组的那些大家们

【编者按】当前全球范围内只要涉及到中国古代书画的展览,往往都会掀起意想不到的观展热潮,古代书画已然不复曾经“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固有印象,而成为“博物馆热”最重要的助推器。我们很难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做出准确的解释,但展品的选用、展览的组织都离不开对书画本体真伪的基本判断,因此中国古代书画鉴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只要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就无法绕开老一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家,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以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成员为代表的鉴定巨擘们。他们确立了“书画鉴定学”的学科概念,并完善了书画鉴定理论,更通过前后十余年的努力,完成了对中国大陆范围内公私所藏书画的基本审定与整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遗憾的是,在本专题筹备过程中,陈佩秋先生以98岁高龄辞世。不仅引发我们对谢稚柳、陈佩秋这对在书画鉴定和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的艺坛伉俪的缅怀,更引发对他们那一代书画鉴定家们的怀念。谨以此专题追思先生们的一代风骨与人生品格,同时,也将本篇献给所有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与研究做出贡献的先生们。

启功先生从青少年时起就与书画鉴定结下不解之缘。他特别喜爱这项工作,并把它当作终生事业,用功甚勤。启先生在《贺新郎·癖嗜》中生动地写道,连自己都奇怪,为什么急躁的自己竟能如此专心地坐下来去“鼓捣”碑帖:

癖嗜生来坏。却无关,虫鱼玩好,衣冠穿戴。历代法书金石刻,哪怕单篇碎块。我看着全都可爱。一片模糊残点画,读成文,拍案连称快。自己觉,还不赖。西陲写本零头在。更如同,精金美玉,心房脑盖。黄白麻笺分软硬,魏晋隋唐时代。笔法有方圆流派。烟墨浆糊沾满手,揭还粘,躁性偏多耐。这件事,真奇怪。

看来“这件事”只能用他与碑帖天生有缘来解释了。尚友古人、钟爱先贤的精神是鉴定工作者必备的先决条件,而忘我的投入、由衷的热爱,则是成就他鉴定事业的基础。

启功

要想成为优秀的书画鉴定家必须具备两个起码的身份,即“书画家”和“学问家”,二者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只会书画,缺少学问,则无鉴定的学理根底;只有学问,不擅书画,则无鉴定的技术经验。所以鉴定一项,往往成为学术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学术化相结合的最好领域。而在这一领域中,启先生可谓左右逢源、纵横无碍。鉴定界据不同鉴定家的特长有一种不太科学的分法,如技术派、艺术派、经验派、学术派等,如按这种分法,启先生可谓淹有众长,尤以学术独步。他不但自幼就具备临池创作的经验,书画创作皆臻于化境,而且对与鉴定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如金石文献、书画著录、校碑考帖的典籍、美术史、古文字、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精深的研究,应用到书画鉴定上自有一种触类旁通、高屋建瓴的优势。

启先生在书画鉴定界早已成名。抗战胜利后,故宫博物院成立了文献馆和古物馆,启先生被聘为专门委员,参与古物馆书画鉴定的工作。1946年,启先生又参与故宫博物院对流散于东北的古代书画回收的鉴定,那批书画大多是溥仪从故宫带到东北的,伪满洲国灭亡后,流散到了民间。当时,鉴定由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邀请了包括启功在内的许多顶级专家。在工作中,启先生不但大饱眼福,而且听到很多前辈专家学者的议论,大大增进了自己的见识。

新中国成立后,启先生继续留任故宫专门委员,又参与了国家文物局的鉴定工作。郑振铎时任局长,王冶秋任副局长,参与的专家有唐兰、张珩、谢稚柳、徐邦达、朱家济等。当时的鉴定工作主要在北海公园南门的团城玉佛殿进行,启先生参与了大量的活动。一次,一位专从东北收购文物的文物商带回了很多好货,行内称之为“大脑袋”,但被公安机关扣留,文物局方面需要出人登录这些文物的清单,便派了与这位文物商毫无牵连的启先生去。回到团城后,已经是晚上了,但郑振铎与许多专家还在那里等候。启先生向他们做了详细的报告,由于有长期的学识与实践的积累,大家都很认可他的意见。后来有人要卖给故宫一册宋人书札,开始大家的意见还有些分歧,唐兰副院长特别征求启先生的意见,启先生有理有据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被大家采纳。唐先生便开玩笑地说:“公之一言,定则定矣。”这句话是从陆法言《切韵》序的“我辈数人,定则定矣”套来的,启先生马上谦逊地回应道:“公何以遗漏‘我辈数人’四字耶?”一时成为美谈。“文革”后,1983年国家成立全国书画巡回鉴定组,除启先生外还有谢稚柳、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等,都是当时国内顶尖的专家,通过协商,推举谢稚柳与启先生为并列组长。书画鉴定工作首先从北京开始,先后对故宫博物院、北京地区的各大博物馆、美术院校共12家单位的藏品,以及私人藏品进行了鉴定,共过目13000多件,有11000多件选入《中国古代书画目录》,3400件选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后又对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书画进行鉴定,据统计,过目作品达61596件,制作编目卡片34718张,成果颇丰。在此基础上编成大量的书画目录、绘画全集、书法全集等大型书画作品集,对研究中国美术史、书法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功、谢稚柳、刘九庵、杨仁恺(从左至右)在北京故宫鉴赏书画

1986年,启先生又被任命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鉴定的范围更宽了,不但包括书画鉴定,而且包括出土文物及古籍的鉴定。如对王安石《楞严经要旨》、宋代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北宋何子芝造金银字《妙法莲华经》、文天祥墨迹手札等,启先生都参与了鉴定。后来,启先生又参与了对《出师颂》《淳化阁帖》的收购与鉴定。总之,文物鉴定,特别是书画鉴定,是启先生一生参与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他很在意的一项工作,经他“掌眼”的文物当以数万,甚至十万计。

启先生之所以能在文物鉴定方面做出如此贡献,自有其深厚的渊源。他自幼在学习书画和古文的同时,就打下了坚实的书画鉴定基础。首先,这与启先生学习书画的主要途径有关。不管是研习书法还是绘画,启先生都以大量的临摹为主要途径,这使他格外注意古代优秀的书画作品。启先生说起它们,简直如数家珍。其次,这与启先生的师承有关。贾羲民先生是当时所谓“外行画”的代表,即不太注重画理、形似等纯笔墨的技巧,而更注重文人所强调的意境、气质等内在的因素。他知识广博,学艺兼擅,书画史和书画鉴定是他的强项。他常带着启先生到故宫看书画藏品,边看边讲,如“北派”山水和“南派”山水有什么区别,宋人山水和元人山水怎么不同,等等。这些知识和眼力是非常抽象的,只靠看书是学不会的,必须多经眼,且有真正的行家当面指点才行。而经眼多和熟悉不同的风格是书画鉴定必备的条件,在贾先生的指导下,启先生在这些方面得到很好的训练。如有一回,启先生看到一张米元章的《捕蝗帖》,非常欣赏,可贾先生告诉他那是假的,当时启先生还不理解。后来经眼多了,特别是见了很多米元章的真迹影印本,再回过头来看这张《捕蝗帖》,才觉得它真的不行。再如,最初见到董其昌的一些画,难以理解,明明落的是他的款,上面还有大收藏家如吴荣光的题跋,但里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毛病?比如画面的结构不合比例,房子太大,人太小,或构图混乱,同一条河,这半从左向右流,那半又从右向左流,等等,便认为这些都是假的,或代笔的画手不高明。但贾先生告诉他并非都如此,因为很多文人,特别是名人,都有许多随意而为的“大爷高乐”的作品。“大爷高乐”是《艳阳楼》中的一句唱词:“大爷,您在这儿高乐呢。”画家常有些不顾画理、信手而为的作品,尤其是一些文人画,没什么画理可讲,不能把它们一概视为假画。这些教诲使启先生对文人画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吴镜汀先生则是所谓“内行画”的代表。他不但自己有深厚的笔墨功力,而且对古代诸多著名画家的笔墨手法、独特风格有精深的研究,是一个解剖“风格”和解密“习惯”的高手,他能逼真地、惟妙惟肖地分析和模仿很多“大家”和“名家”的手法。不同人的不同形象都是怎样画出来的,他们用笔的枯润、浓淡、深浅、轻重、皴染,以及线条的刚柔、构图的习惯,他都能表演出来。在他的笔下,古代许多画家的风格再也不是只能意会却难以言传的抽象概念,而是可以具体鉴别的图像。按照他的指导,启先生曾临过大量的古画,对他们的风格习惯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这不但提高了启先生的绘画技法,而且对日后的鉴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看笔墨、看技巧正是书画鉴定的基本方法,看得多了,又懂得“解剖学”的基本原理,便可掌握许多独到的诀窍,一看纸上的用笔,就八九不离十,知道这是不是那人的风格,符合不符合那人的习惯。

启先生的师法还有更广泛的来源,这就是民间的高手和专家,如琉璃厂的一些人品、业务俱佳的掌柜、师傅。启先生从小就常到琉璃厂逛古董铺,那里的老板和师傅虽然称不上什么学者,但其中也不乏藏龙卧虎的高手,因为他们有很多实践经验。

多多经眼,辨析笔墨,熟悉风格都是书画鉴定的必要修养,但距成为大鉴定家还有距离,因为这些功力还多多少少只偏重于经验与技艺层面。正如傅熹年先生所论,一般的业者只要勤看勤记,勤读历代著录,积累经验,熟悉各家的笔墨特点、习惯手法等,都可获得相当的成绩,如果仅专门鉴定近现代名家,仅判断一下孰真孰伪,则更加容易。而要想成为鉴定界的通才慧眼,能在纷繁的书法史、绘画史的素材中,去伪存真,解疑辨惑,正本清源,并从中形成正确的艺术史观,指出这些书画作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则须有更广博、更高深的功力,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综合修养,包括文学、文献学、艺术、历史、语言、文字、考古、民俗、宗教等综合的修养,越广越好,越杂越好,因为在鉴定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也就需要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去解决与判定。而启先生的博学恰恰为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而他的书画鉴定的总体成就,也是一般鉴定家难以望其项背的了。

启先生能达到这样的水平,既得益于贾羲民、吴镜汀等先生,又得益于戴姜福、溥心畬、溥雪斋、陈垣等先生,他们既教他书画,也教他治学。因此在鉴定所必备的多经眼、辨笔墨、看风格、凭学问等各种功力中,启先生都是顶级的,而尤以学力超绝,正堪称古人所说的“识其大”者。

此文章为原创,任何个人或机构在未经过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引用用于商业用途。如有用于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同意后方可操作。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美术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文化产业信息平台联系邮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

,既是学术,又是美文,思想、精神、技术,传统文化的修养,现代科学的解剖方法,读来令人惊叹,有启迪智慧之功。赞!,献花!怀念启功先生!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