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不仅会治国,还会书法?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其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一位位书法家的故事,推开历史的大门,走进中国书法的魅力世界。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被拜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度,坚持郡县制 ;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学说,禁止私学,以加强思想统治;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李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但李斯却有“另一面”——秦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那么,李斯与秦篆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斯,走进秦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因此秦王推行书同文政策。李斯删繁就简,创立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圆匀,字呈竖势。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秦篆

 

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李斯的文学和文字的造诣令后人追捧。他的文章论证严密、气势贯通,洋洋洒洒,如江河奔流。他的书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鲁迅曾经大力称赞他:“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然子文字,则有殊勋”。


李斯还和赵高、胡毋敬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巡狩泰山时所立。石四面环刻,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及从臣名字。至清嘉庆二十年春,由蒋因培等人在玉女池中觅得残石两块,尚存”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十残字。后几经磨难,到宣统时尚存9字。残石现存山东泰安岱庙内。

 

 

                         《琅玡台刻石》

《琅玡台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秦始皇下泰山南登琅玡山所刻,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四周环刻,剥蚀严重,仅存两面13行86字。清代书法家杨守敬在《平碑记》评价道: 嬴秦之迹,唯此巍然;虽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此碑为丞相李斯书写的小篆,充满雄强浑厚之气。笔画停匀,提笔疾过,圆浑而遒健,笔法若玉箸,所以后人又称其为玉箸篆。它结体平稳,上密下疏,沉着舒展。这类风格的篆书非常适合于庄重严肃的场合。


李斯相传是《琅琊台刻石》作者,被称为小篆的鼻祖。《书断》论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斯虽草创,遂造其极。”


李斯与秦篆的关系密不可分,为我国书法史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至今仍能享受这艺术的瑰宝。


(注:部分资料、图片转载于网络)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