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1974年草书七言联高清图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 。

林散之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又一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林散之从王铎书法中悟得涨墨之妙,又从黄宾虹画法中承取焦墨、渴墨与宿墨法,随其兴致所至,施之于书法创作,其作品,有时通幅以浓墨焦墨为之,聚墨处黑而亮,神采夺人,枯墨散锋处一枯再枯,墨似尽而笔仍在擦行,只见笔墨化作虚丝,在似有若无间尤显其意韵、精神之超凡。有时又以宿墨为之,时而墨晕中见有浓墨凝聚,乃运笔之实迹,时而变枯、变淡,笔意一翻转,又变润、变浓。他充分利用长锋羊毫蓄水多、下注慢,便于连续书写的特性,笔毫内所蓄水、墨不匀,即可随笔锋翻转、运笔速度的快慢产生浓淡干湿的无穷变化。

由于这种种技巧的作用,使长锋羊毫在笔画的粗细和点画形态的表现上不易产生很大变化的局限性,通过水墨的丰富变化得到了奇妙的补充,笔法与墨法互补相发,是林散之书法对中国书法技法宝库提供的创造性成果。而这一神奇的技巧,成了其书法化境的重要表现手段。

释文: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款署:为明义同志留念。甲寅夏日 林散耳。

钤印:散之画记(白文)

上面这件草书七言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选自毛泽东1958年7月1日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原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唯一专门以民生问题、医疗事业为主题写的作品。“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暮春的落花飘入水中,随人的心意翻着锦浪,一座座青山相互连接,就像专为人们搭起的凌波之桥。山水焕发青春,大地日新月异。

1974年,林散之老应友人之请,用草书写下这幅对联。

,始终看不懂,决不能装作看懂了!不似张旭怀素的草书,既看得懂,又觉得美。钟张二王,谁堪抗衡?我还是老老实实学书中四先贤好!,一个被吹捧过盛的草寇书者!,林散之是学怀素,董其昌和晋唐笔法最成功的一个,他已达到随心所欲,漫不经意的程度了,正如他一首自作诗中所说的:我书意造本无法,信笔乱凃适中之。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一,心中无碍,这是修养方面的,二手不着力,这是用笔方面的。因为习惯使然,手的动作往往会左右大脑,只有完全散去手上运笔的力量,才能做到天马行空。,三百年来,林散之一人而已。 看懂林老,是有门槛的。,说实话,看不出好在哪里!看看这:南京晓庄学院的题名:,只有于右任也配称当代草圣,草书忌浮滑!,没有韵味的字体,也能称为书法?对此张旭、王羲之、王献之、怀素、黄庭坚、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会笑掉牙的。艺术的灵魂就在于韵味,缺之就不成艺术。,这样的字凡人学不来。,他的草书不过如比这水平还草圣差之千里里一般般。,不知凭什么把这斯捧的这么高?!看不出其书法有何高妙之处!,用“木棒”写丑书的一切书家,迟早会被历史淘汰!只有王羲之,颜鲁公,怀素等有真正艺术造诣的人才会万世流芳!,这个草圣谁封的?大概自己封的吧。,林散之先生的草书不管怎么草,都能认出来,这就是功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