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用墨,你的书法还没入门

墨色变化,也就是“浓、淡、枯、润”四个字,能把这四个字彻底领会了,那自然笔中有气,墨中有韵。
1
浓墨的用法
古人在作行草的时候,都是贵在用浓墨。墨色浓,笔力遒,自然精神就会很足。
我们来看看苏轼的《前赤壁赋》墨迹,丰腴莹厚,全用的是正锋,欲透纸背,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这就是一种很忙微妙的用墨方式。

在用浓墨的时候要注意一个“清”字。笔能中锋,力能摄墨,清气自然。又要注意一个“活”字,墨色太浓,必滞锋毫,骨肉痴钝,有碍气机。
尤其是我们在写行草的时候,笔欲开足,则笔酣而墨饱;锋欲长劲,则气足而力遒;意欲圆融,则流丽而活泼。

苏轼 前赤壁赋 部分
2
淡墨的用法
以前古人写作的时候,很少用淡墨,如果墨淡了则会伤了神采。要是用淡墨用得不薄,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说的“淡墨”,先是把墨磨浓,再用水冲淡。

董其昌 草书·七言诗 立轴
明代董其昌就善于运用淡墨,清代的王梦楼也善于用淡墨,有“淡墨探花”之称。但是他们运用淡墨是相对于浓墨相比较,墨色稍微淡一些。但是他们精于用笔,墨迹很有神韵。

董其昌 草书七言诗 立轴
3
润墨的作用
古人在运用墨上都是很讲究墨色的滋润的,滋润的墨色从点画中微微渗出来,丰富了韵味。如果说用墨太燥太枯,就像是干枯的小草一样,没有生气。

米芾《清和帖》行书。纸本。纵28.3厘米 横38.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墨要润泽,那么必须要笔酣墨饱,要控制力度,笔要提得起,笔一落下,墨汁就会迅速在生宣上沁开。用笔要灵动,不可凝滞,如果稍微有伫思,点画就会模糊,所以润墨用笔要快。

米芾《甘露帖》(又称弊居帖) 纸本 行书 纵35.5厘米 横5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4
墨的用法
取韵中枯墨是主要的墨法,“飞白”、“枯笔”、“渴笔”着三种是常用的手法。

米芾《行书虹县诗卷》纸本 纵31.2厘米 横487厘米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所谓的“飞白”就是笔触中丝丝露白

《行书虹县诗卷》 局部
这种方法是取源于古代工匠粉刷墙壁,可以表现出的是一种迅疾的笔势。
所谓的“枯笔”,是笔毫中的墨干时在宣纸上出现的笔触,这样的笔触在行草中很常见,可以表现气势的酣畅淋漓。所以用这种墨法的时候,尤当以笔力为后盾。笔力充沛,笔势迅劲,用墨虽然是枯的,但是却赋予神采。

王羲之《寒切帖》纸本章草 25.6×21.5cm 天津博物馆藏
所谓的“渴笔”就是枯中有润,疾中带涩的笔调。这种笔调是迅劲的笔力,酣畅的气势,纯熟中锋运笔等众多因素综合的效果。这种墨看似枯,但是枯中有润;看似燥,燥中有湿。这种枯中有韵,湿中有气的笔触很有味道。相传董其昌、颜真卿都很善于用此方法。

杨维桢《真镜菴募缘疏卷》 纸本 33.3×278.4cm 上海博物馆藏
以上的四种墨法,要理解透彻,运用熟练就可一步求变化。行草的妙处就是贵在浓淡相兼,燥润相杂,墨韵的变化虽然产生了用笔的节奏,但亦当出以自然。凡初下笔时,笔酣墨饱,悬锋飘落,一气旋转,墨色由浓渐淡,由润渐枯。再加上用笔轻重变化,墨气浓淡,一任自然,笔无凝滞。一定要切记写一个字蘸一次墨,这种机械用墨会破坏灵活性。

颜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纵28.2厘米,横72.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书写行草时候,一定要做到统筹全局,行与行、字与字、上下左右要多对比。浓重滋润出,出现一些飞白、枯笔,令实中有虚,可以达到“透气”的艺术效果。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明拓本(传)各纵28厘米 横15厘米 上海朵云轩藏 部分
总起来说,用墨的变化贵在不经意处肆笔为之,妙合自然。用墨的神奇变化是各种因素产生的综合效果,绝对不是靠笔毫中墨的多少来决定的。所以,墨法不可强为,亦不可强学,只有涵泳墨池,无吝笔和纸,功夫到了,自然成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