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为得稀世珍宝《兰亭序》真迹也是煞费苦心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社会名流集于山阴城,也就是在现在的浙江绍兴西南兰渚山上的兰亭,众人施行酒之令,以作诗为由,作不出便罚酒三杯,终作诗三十八首,并提议由聚会的组织者王羲之作一小序,此时的王羲之醉意朦胧,心中甚是开怀,借此悠然之境,将周围山水之景与心中莫名出现的感慨作于纸上,终成绝世极品《兰亭序》,成就书法史上第一瑰宝。虽然现在的《兰亭序》真迹以不知所踪,但依然不能抹去其国宝之名。

兰亭序

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书法那是及其的喜爱,身边的书法名品那也是数不胜数,尤其喜爱王羲之的作品,虽说也收藏了几幅王羲之的真迹,但是早就听闻过《兰亭序》之名的唐太宗对于自己手中没有其真迹也甚是遗憾,身为一国之主,自然全国搜寻《兰亭序》真迹。

唐太宗李世民

此时的《兰亭序》真迹早已传到了王羲之的第七代孙王法极的手中,但王法极出家为僧,膝下无子,在圆寂归西之时便将其传给了自己的徒弟辩才和尚。辩才和尚平时也好书法,对《兰亭序》真迹那是视若珍宝,将其包好放在了房梁之上,小心翼翼的来处理。太宗李世民派人四处打探,终于打听到《兰亭序》就在越州永欣寺辩才和尚的手中,于是派人将他请到了宫中,唐太宗对辩才和尚那是盛情款待,对《兰亭序》却是只字未提,三日之后才委婉的向辩才和尚打听《兰亭序》的下落,辩才和尚答道:《兰亭序》确实传到了我师父手中,但师傅圆寂后,加上这几年的动荡战乱,《兰亭序》却是下落不明,我也不知道啊。太宗无奈,怎么询问都是“下落不明”这个结果,只得将大师送回寺院。之后不甘心的唐太宗也是二度将辩才和尚请来宫中,恩威并重,软硬皆施,威逼利诱但都毫无结果,太宗无可奈何只得再度将大师送回了寺庙。

兰亭集序

唐太宗为不得《兰亭序》真迹寝食难安,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时任宰相的房玄龄向唐太宗推荐了一人,那就是当时的监察御史萧翼,萧翼被太宗传唤而来,了解情况后向太宗要了几幅王羲之其他的真迹作品,化作一书生便奔越州(即绍兴)永欣寺而去。到了寺院,先在寺院回廊中看壁画,为了更好的接近辩才和尚,且不动声色,还不能主动跟辩才和尚说话只能让他先跟自己说,萧翼一遍看壁画一遍观察寺院,见辩才和尚出来了就慢慢靠近,和尚看见萧翼便主动询问他从何而来,萧翼答道:大师,我从北方来,来这儿做些生意,早听贵寺大名便前来瞻仰,今日见到大师真乃三生之万幸。这一套话说的辩才和尚很是高兴,俩人便攀谈起来,此后二人交往了一段时间,辩才和尚更是将萧翼当做知己对其更是没有了丝毫戒心。

一日,二人谈起书法,萧翼更是拿出王羲之的真迹作品向辩才展示,更是向他表达出了对于《兰亭序》真迹的渴求,辩才和尚于是告诉萧翼,真正的《兰亭序》真迹便在他的手中并拿出来向萧翼展示了一番,为了降低辩才和尚对《兰亭序》的保护欲,看了一番之后骗辩才和尚说:你这不是真迹,你看这几个字都是错的。辩才和尚听后也很是奇怪,对于自己拿的这份《兰亭序》是真是假也起了怀疑,于是日夜拿着《兰亭序》分析,研究,对它的保护也放松了警惕。一天,辩才和尚出门做客,萧翼赶到寺院趁辩才和尚不在,假借去禅房拿衣服之名将《兰亭序》真迹拿走了。得手的萧翼立即赶往最近的驿站准备赶回京城,走时也不忘将辩才和尚叫来向他讲明了原有,此时,辩才和尚才发现自己是真真的被骗了。

王羲之

《兰亭序》到手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对其是视若珍宝,爱不释手,身边近臣也想一睹《兰亭序》真容,但为了防止受损,唐太宗便命当时的多位书法家一人临摹一份,岂不是两全其美。《兰亭序》仿品依然传至后世,虽是仿品但依然珍贵,至于真品,话说李世民死后其子李治将《兰亭序》真迹放于唐太宗墓昭陵中,但后世温韬之乱,挖掘大唐李氏之墓,昭陵也难逃一劫,按理说《兰亭序》也应该落到温韬手中,但自此之后《兰亭序》真迹却下落不明,从人间消失了。

听人这么说过:不用刻意的去寻找这些珍贵的文物,可能它就在某个地下静静的沉睡!

,从推理学的角度应该被武则天拿走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