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智永学习书法的过程,你就知道你与名家的差别了吗?

隋王朝由于享国年份不长,只三十来年,便告灭亡,所以这一时期以书法享誉天下的,就只有智永、智果、房彦谦和丁道护等少数几位了。

智永,隋朝僧人,俗姓王,名法极。他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子,生活在南朝的陈国和隋朝年间。尤其是入隋以后,他更是隐居在江南吴兴的永欣寺里,不问政治,发疯般地一心练他喜欢的书法。阒寂无人、冷冷清清的阁楼,竟使他一心钻在楼里不出,一练就是三四十年。平时,他总是把练脱下来的笔头,丢进一个有着好几石容量的大瓮里面。年长日久下来,被他积起来的秃笔头,竟然达到十大瓮的惊人巨数。随着智永书名的愈来愈大,人们前来求他书法和题写匾额的,多得像赶集一样,以致把住处的门槛都踏穿了。结果只得请人在门槛上糊了厚厚的铁皮,才总以应付过去,后来,智永又把十大瓮秃笔头瘗埋起来,并称它为“退笔冢”智永死后,“铁门限”和“退笔冢”的故事却一直在书法界流传不歇。

在书法上,他一生临写的王羲之《千字文》书法,竟然达到人百多本,当时的浙东诸寺,都藏有他布施的《千字文》一本,按照文献记较,王羲之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千字文》出现,那王羲之书写《干学文》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梁武帝生前,曾经让一个名叫段铁石的人在宫中所藏王羲之书法里,拓了100个互不重复的字,拓好后每个字张小纸片。接下来是梁武帝又叫来大臣周兴嗣,让他整理成为朗明上口的韵文。结果周兴嗣连夜编好上进,就是王羲之《千字文》的来历。

从流传下来的智永真草《千字文》来看,他的书法写得骨气深稳,清润而肉鼓鼓的,笔致相当的端凝娴熟,大得“精能之至,反造疏淡”的妙诣,在极大程度上代表了隋王朝书法的时代风貌和最高成就。后世评价,唐朝的张怀瑾讲他“半得右军之肉”,但李嗣真却认为:“(智永)精熟过之,惜无奇态。”关于智永书法的“惜无奇态”,朱朝苏轼在《东坡题跋》中曾经作过这样的辩解:“永禅师欲存王氏典刑(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意趣)已逸于绳墨外矣。”不过无论如何,较之王献之跳出王羲之樊笼的叛逆精神,智永墨守祖法的做法,在艺术的创造上就并不值得提倡了。

智永之外,小于智永并和智永一起住在永欣寺里的智果,也是一位薄有名声的书法家。当年那位附庸风雅的隋炀帝曾经亲口对智永说:“和尚(你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可见智果的字比起智永来,腴润不足,骨力超过。书法著述有剔透玲珑的小品《心成颂》一篇,篇中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分析字体结构,每句下面附有说明文字,属于我国现存最早分析书法结构的名篇。不仅如此,《心成颂》的出现,还为冷落得可怜的隋朝书法理论花坛,给缀上了一朵楚楚动人的幽艳小花。所以在隋朝书法家除了智永、智果,可以列出名字的,尚有擅长楷书和草书的房彦谦、书写《启法寺碑》和《兴国寺碑》的丁道护等。

而且初唐紧接隋朝,所以他们对于初唐四大家书风的形成,有着不小的影响。所以看过智永学习书法地过程,你是不是受到了打击呢?那就赶紧行动起来,去学习书法吧!

,转发了,很多年都看不懂智永,现在终于明白。笔法之妙,果然如米芾所说,独得八面。,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