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丨杜牧唯一传世书法《张好好诗》

臨社書法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西安人。字牧之,中进士第,曾官司勋员外郎,后迁官中书舍人。工行草书。唐代著名大诗人,有《樊川集》二十卷传世,因前有杜甫,所以后人称为小杜。他唯一的传世书法《张好好诗》,写给了歌妓。

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她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并对她的不幸寄以无限同情。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张好好诗》卷,唐,杜牧书,纸本,行书。

纵28.2cm,横16.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杜牧在洛阳东城看到了被抛弃的张好好,杜牧百感交集写了下这首张好好诗从上面的描写不难看出,杜牧回忆了第一次见好好的感受,前两句写出好好翠衣舞凤,粉面如莲的样貌。接着描写歌舞高台环境优美,盛宴开始,好好歌舞一起,四座惊叹。歌声嘹亮清丽,竟使伴奏的器乐都有难以为继之感。而张好好的袅袅歌韵压过“众音”,穿透高阁,直上云衢。

《张好好诗》,书体为行书。

杜牧传世墨迹只此一件。其书字体姿媚,用笔劲健,转折处如孙过庭《书谱》。历代评之甚多,清包世臣赞曰: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

作品有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古今书诀,俱未及此,惟思白有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之说,虽非道出真际,知识固自不同。其跋杜牧之《张好好诗》云“大有六朝风韵”者,盖亦赏其中截有丰实处在也。

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指不能伏笔,任意出之,故烂漫之弊至幅后尤甚。戏鸿堂摘句《兰亭诗》、《张好好诗》,结法率易,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

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

兹后曾递藏于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据《式古堂书画记考·卷七》所记,该卷后元人诸跋,是从唐赵模《千字文》后移来。《宣和书谱》、《悦生所藏书画别录》、《平生壮观》、《大观录》、《吴越所见书画录》、《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