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千字文》楷书笔法精解

智永,南朝人,名法极,

晋王羲之七世孙,浙江人,世称“永禅师”。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妩媚俊挑,

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

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

可较快地入手。

用笔概要

1

起笔

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

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

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

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

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

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

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

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

才能稳住笔势。

2

行笔

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

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

则在画之中截。”

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

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

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

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

收笔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

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

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临写准备

每当我们面对一本新帖时,

应掌握一些临帖常识,

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里调解,

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

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每一本字帖

所处的时代、书写的背景、相关的评论资料,

以便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

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1

把握字形,确定临字的大小

此帖字径大多不过2厘米,

结构方正稳健,气息畅达。

由于这是智永书写的一本普及性书法字帖,

因此它并不追求险绝多变的体势,

而是注意结字的稳健、匀称,

力求符合大众的审美观,

以便于人们欣赏、学习。

我们在临习时,

要抓住本帖的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点。

初习时可悬腕书写,

字形基本与原文相当为宜;

待有一定基础后亦可悬肘书写,略放大字形。

2

对笔、纸、墨的选择

此帖真书介于中楷与小楷之间,可视为小楷。

小楷在结字上要“舒展开疏,间可跑马”,

因此对临写者指、腕的要求甚高,

执笔要紧,运腕要活。

总体而言,临习真、草二体,

可如虞世南《笔髓论》中言:

“真一(距笔头一寸)、行二、草三,

指实掌虚。”

小楷落笔及草书的折转

引带全仗笔尖部位运行,

所以动物要爽洁、清劲、准确,

宜用弹性较强的纯狼毫书写。

在用纸上,

由于所临字较小,线条纤细,

点画间留白较少,

因此不宜在渗化严重的生宣上书写。

平日临帖可用毛边纸,

创作可选用七成熟的宣纸,

如色宣、仿古宣、瓦当宣等。

在用墨上,同样应防止渗化,

切忌为追求墨色变化而兑水书写。

4

真书的用笔分析

智永用笔“精熟过人”,

其笔法绚烂多姿,富于变化。

我们在临习前应先认真读帖,

留意帖中相同点画的不同写法,找出规律。

横的写法

1

长横

作为一字的主画,

长横起着稳定字势、调节节奏的作用,

应写得生动得势。

此帖中的长横一般有三种形态:

其一如“举”字长横,

书写时笔管略向左下方倾侧,

笔锋落纸后向左下方切笔,而后抵住右行,

至收笔时将笔稍抵提起回锋。

此横寓凌厉遒劲之势。

其二如“妾”字长横,

笔行至中段稍提,收笔向右下稍顿而成。

此横呈轻灵婉转之态。

其三如“具”字长横,

尖锋入纸后迅速挺直右行,

前轻后重,刚直有力。

此横有劲健流动之势。

2

短横

短横在此帖中的形态颇多,

或笔锋上行,取仰势,如“老”字上横;

或笔锋下顿,取俯势,如“杯”字右部之横;

或尖锋入纸,求劲利,如“情”字右部的横;

或切笔向右上提锋,求果断,如“求”字的横;

或平直坚挺,求沉实,如“耳”字的上横;

或婉曲多姿,求妍媚,如“且”字下横。

3

横的变化

汉字中的横画最多,

因此其形态、体势的变化也颇多。

深谙于此的智永在用笔上更是多变,

下面拈出几例说明。

如“士”字两横并列,

上横前重后轻,取仰势而放之,

下横前轻后重,取俯势而书之,对比鲜明。

如“任”字右部的三横,

上仰、中平、下俯,

长短各异,变化自然和谐。

又如“声”字中的横画,

自上至下依次减细,

且各横之间均有笔势上的照应,

至末横处理成提画的走势。

临写中,对横画较多的字,

应多观察分析,找出共性,举一反三。

竖的写法

汉字横多竖少。

竖是字的骨干,

起着支撑字形、稳定重心的作用,

宜写得劲健挺拔。

1

长竖

此帖中的长竖有以下三种:

一为悬针竖,如“ 傲”字右竖,

起笔时与上一点画呼应,笔锋迂回而下,

收笔时出锋,显出畅意流美之态。

二为重露竖,如“辞”字最后一笔竖,

收笔时回锋,显得浑厚沉静。

三为“行意竖”。

由于此帖行意浓厚,

因此字中时有行书笔意的点画,

如“斩”字末竖,

显然是为求流畅的笔势而带出。

2

短竖

短竖在写法上与长竖相似,

有起、收笔上的藏露变化,

有相向、相背的体势变化。

点的写法

待横、竖将手、腕训练得较为稳定后

可转入对点的学习。

南宋书学理论家姜夔言:

“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

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点为字之神,点亦富于变化,

但何时用什么点并非可以随心所欲,

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如左右两点用于字首、字中,

一般就是如“糠”、“嫡”、“少”的写法;

用于下部,

一般就是如“凉”、“员”、“异”几种写法。

四点底一般也只有如“熟”、“谦”等

为数不多的几种变化。

而上下两点的写法,

由如“钧”、“扇”二字可见,

上下三点由“沉”、“落”二字可见。

此帖中点单独出现时,

形态最多的是侧点,

书写时笔取侧势,锋尖入纸用力向右下,

待毫铺开后笔锋稍顿,衄挫回锋。

其他还有

直点、长点、垂点、撇点、挑点、平点等,

书写时要留意它们与不同笔画搭配时的形态,

找出规律性。

其实,看似简单的点

往往是书法中最具变化、最难表现的,

因此临写时一定要多观察、多比较,

体会其用笔的细微变化,

抓住其个性与共性特征,使之成为点睛之笔。

撇的写法

撇画多与其他点画相连或相映。

1

长撇

此帖中长撇

或厚重沉实,线条遒丽,如“映”、“初”二字;

或凝练老辣,劲挺畅意,如“廉”、“碑”二字;

或笔意婉转,飘逸洒脱,如“沙”、“接”二字。

2

短撇

短撇变化较多。

如“欣”字之撇藏锋入纸,腕外转撇出;

“戚”字之撇由上一笔顺势带出,

翻转灵活;

“求”字上撇由横变异而来,状若兰叶;

“夙”字之撇露锋直下,迅速发力。

捺的写法

草书为了取势的需要,

形态完整的捺一般出现较少,

取而代之的多为反捺。

1

长捺

长捺多以反捺出现者居多,

如“ ”、“履”之捺均轻入轻收,中截浑厚;

而“秦”、“岳”之捺取章草意,收笔含蓄。

2

平捺

此帖中平捺的写法较为统一,

多尖锋入纸后向右下行笔,渐行渐按,

至尾部稍顿捺出,隶意盎然,

如“逸”、“运”二字。

3

短捺

在草书中,

短捺多化为姿不同的点。

如“读”“笑”“实”“囊”各字。

独立者多饱满厚重,如高山坠石;

连带者多婉转流畅,似泉水奔涌。

钩的写法

作钩之法,需蹲锋,令钩饱满劲健。

钩的变化较多,但写法大致相似,

只是方向、长短、粗细的差异而己。

竖钩的起、行笔与竖相同,

至将转笔处手腕稍向右上翻,

而后向左平推而出,如“则”字之钩。

本帖中的竖钩也有拖钩法,

即出钩时将笔锋调正,

掣住笔势向左稍行钩出,

如“孰”字左下的钩画。

钩的形态一般有以下几种,

兹列出典型字例,可强化练习,

如“宅”、“弱”、“飘”、 “心”、“贼”、“处”字中的

竖弯钩、横折钩、弯钩、斜钩、卧钩等。

折的写法

折是由横和竖搭接而成的。

智永真书的折笔多暗转,劲力内敛,

如“伊”、“旦”二字的折,

转处笔势稍顿,圆锋而下,

折处圆劲而有张力。

而“曲”、“忠”二字之折,

则笔至转角处提笔换锋,抵住下行,

折处笔力盎然,似切金断玉一般。

需要提醒临写者注意的是,

此帖真书类似于行楷,笔致流畅圆洁,

故而要想更好地表现其笔端灵便畅达的气息,

则必须具备一定的行书基础。

因此在临写此帖的同时

可穿插临写王羲之的行书帖,

以切准智永楷书与王字行的契合点,

达到由形入神的目的。

,收藏细悟。,为什么刻本和墨本差别好大,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