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关田:李邕及其书迹(节选)

李邕(音“yōng”)字太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生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卒于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因为他官至北海太守,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李北海”。父李善,以博学著名,曾为《文选》作注,极为精善,至今为学者所称。邕天资聪敏,少具才识,曾因崔沔的介绍,在秘阁读书累年,使他的学问更为长进,深得当时著名学者内史李峤的赏识。长安四年(704)李峤与监察御史张廷珪共同向朝廷推荐李邕,说他词高行直,堪为谏诤之官,因此召拜为左拾遗。到任不久,适御史中丞宋璟弹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张氏兄弟是武后的幸臣,当时炙手可热,则天初不应,李邕不顾官卑职小,在阶下进言力谏,则天色稍解,始允宋璟之请。次年,中宗即位,任术士郑普思为秘书监,李邕亦挺身而出,上书诤谏,言虽未纳,而邕刚正不阿的性格和明智正直的识见,并为世人所重。所以在以后邕获罪几死时,甚至有素不相识之许州人孔璋,上奏愿为代死,可见其受人崇敬之深。

▼《久别帖》

然而,这位才气纵横,颇负重望的名流,却仕途坎坷,屡遭贬斥。这是由于他性格刚直,为人所忌。所以当时就有人对他说:“君如干将、莫邪,难于争锋,然终虞缺折耳。”又因当时朝中派系斗争此起彼伏,十分激烈,一般官员也不免波及,而随之升贬。李邕在中宗时,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唐隆元年(710)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又贬崖州舍城丞。玄宗开元三年(715)擢为户部郎中。不久为人搆罪,左迁括州司马。后征为陈州刺史。玄宗开元十三年(725)获罪几死,后贬为钦州遵化县尉。又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玄宗天宝初年,先后为汲郡、北海太守。时李林甫擅权,妒忌贤能,排斥异己,凡稍具骨气者,无不受其暗算。邕性豪侈,不拘细行,因此为人所乘,罗织罪行,于天宝六载(747)被李林甫派人杖杀于北海郡,时年七十三岁。

▼《灵岩寺颂并序碑》

李邕在开元、天宝年间以制作铭颂知名天下。《旧唐书》云:“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同时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称他“文章、书翰、正直、辞辨,义烈皆过人,时谓六绝。”稍后的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曰王缙、李邕,祖泳、张说不得预焉。”天宝四载(745)夏,李白、杜甫、高适俱以后学晚辈与之交游。大历初年,杜甫作《八哀诗》,其中《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中云:“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柢。声华当健笔山岳锐。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干谒走其门然起凡例。”洒落富清制。风流散金石,追琢,碑版照四裔。各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

▼《出师表》

皇甫湜《谕业》历评张说以后为文章者,自开元时期的苏颋、李邕以至贾至、独孤及,一直到韩愈等人。其评李邕文曰:“如赤羽玄甲,延亘平野,如云如风,如如虎,阗然鼓之,吁可畏也!”

李邕不仅盛于文名,且以擅行草书而饮誉后代。唐人吕总《续书评》云:“其行书,如华岳三峰,黄河一曲。”亚栖《论书》称智永、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颜真卿“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宣和书谱》也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初学右军行法,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裴休见其碑,云‘观北海书,想见其风采’。”朱长文《续书断》将邕列为能品之优者,并说:“邕书如宽大长者,逶迤自肆,而终归于法度,能品之优者也。”从传世李邕所书的碑版来看,这些赞誉他是当之无愧的。李邕的书法从《集王圣教序》入手,敛入规矩,用笔坚劲,方圆兼施;结体内紧外拓,欹侧处有安定之势。特别是他的行书,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高似孙《纬略》云:“唐人说李邕前后撰碑八百首。”此指撰文,勒碑之字,未必均邕所书。但邕之书名颇盛,一手书撰之碑,当亦不少。然流传不多,且间有赝迹,现举例略述如下:

一、《少林寺戒坛铭》

此碑题:“三藏法师义净制文,沙门如通立石,括州刺史李邕书,伏灵芝刻石,开元三年(715)正月十五日建。”

按李邕开元二年(714)由户部郎中贬为括州同马。(有谓开元三年后为括州司马,实误。)而为括州刺史,事在开元二十三年(见《新唐书》本传)。是碑建于开元三年,不当署“刺史”,且其书迹亦不类。都穆《金薤琳琅》、王世贞《弇卅续稿》俱以为系张杰所书,王昶《金石粹编》谓:“其时少林寺正当兴建戒坛之际,寺僧立碑,假邕书以取重,但据传闻邕在括州,遂以为必是‘刺史’也。”此说似较合乎情理。

二、 《有道先生叶国重神道神》

题称:“括州刺史李邕文并书,开元五年(717)三月八日。”

此碑据欧阳棐《集古录目》引《宝刻从编》作“松阳令李邕撰并书”,邕为松阳令,史书不载,不知所本。然开元五年邕尚在括州同马任上,其失与《少林寺戒坛铭》同。此碑原石本在山东金乡县,宋绍兴十四年(1144)为雷击碎,明嘉靖间重刻。在浙江松阳(今浙江遂昌)其衔或因翻刻致误亦未可知。有道为道士叶法善之祖,此碑又名《追魂碑》,据《处州府志》载:“玄宗时,李邕为处州刺史,邕以词翰名世,法善求邕与其祖有道先生国重作碑,邕从之。文成,请并书,弗许。夕梦法善请日:‘向辱雄文,光贲泉壤,敢再求书。’邕喜而为书,未竟,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法善刻毕,持墨本往谢,邕惊曰:‘始以为梦,乃真邪!’”此系神话,不足据。

松阳尚有《叶慧明神道神》亦题开元五年建,李邕撰,韩择木书,原石久佚,今所存者,亦系重刻。

三、《端州石室记》

此系摩崖石刻,字作楷书,今在广东肇庆七星岩,题称:“开元十五年(727)正月二十五日,李邕记”。因无“并书”字样,或疑为张廷珪所书。按,此文系邕任钦州遵化县尉时所记。端、钦同属岭南,地处近邻,邕随僚同游,因兴而作,并自书之,亦有可能。

▼《端州石室记》

四、《麓山寺碑》

又名《岳麓寺碑》,题称:“前陈州刺史江夏李邕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刻,开元十八年(730)九月十一日。”在湖南衡山岳麓书院,此碑笔势雄健,与《李思训碑》并为李书名作。

▼《麓山寺碑》

五、《东林寺碑记》

碑称“前陈州刺史李邕文并书,开元十九年(731)七月十五日”,原石元延祐七年(1320)毁,至元三年(1337)释庆哲重立石,在江西九江东林寺。重刻本笔力瘦弱,北海神采,仅可仿佛。

六、《法华寺碑》

此碑称“括州刺史李邕撰并书”,“唐开元廿三年十二月八日建,刻石人东海伏灵芝”,原石久佚,有元明以来之翻刻本。清何绍基旧藏宋拓本一册(今藏上海博物馆),何曾手勾重刻于济南。原本亦曾经影印,全无石花泐痕,似系宋时初刻初拓之本,与《李思训碑》、 《麓山寺碑》较之亦少雄健之致。

▼《法华寺碑》

七、《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此碑下截文字漫灭已久,即宋拓本亦仅上半截文字可读。题称:“族子xxxxx撰并文。”按赵明诚《金石录》及无名氏《宝刻类编》均以为开元八年六月廿八日所立。但碑文称“侄吏部尚书兼中书令集贤院学士修国史晋国公林甫”,而《新唐书》卷六十 《宰相表》记:“(开元)二十三年五月戊子黄门侍郎李林甫为兵部尚书”,十一月“兼中书令”,二十七年四月己丑“林甫为吏部尚书”,则此碑制文当在开元二十七年四月之后。《金石录》及《宝刻类编》盖并以李思训夫妇合柑之时,误以为立碑之年。欧阳棐《集古录目》引《宝刻类编》以为邕任“福州刺史”时所书撰。但考李邕无福州之任,“福州”当系淄州之误。

此碑笔法瘦劲,妍丽中有雄强之致,历来以为李邕法书中的精品。

▼《云麾将军碑》

八、《云麾将军李秀碑》

此碑题称:“灵昌郡太守李邕文并书,逸人太原郭卓然模勒并题额。”“天宝元年岁在壬午正月丁未朔”。按“灵昌郡”即滑州。天宝元年改滑州为灵昌,刺史为太守。此时邕正在滑州任上。碑原在直隶(今河北)良乡。石已久裂。为人凿成六圆础石,今存二石。有宋拓全本,书法沉茂雄道,梁章钜以为与《李思训碑》“肥瘦,江夏之神,呼之欲出”。

九、《卢正道碑》

全名《鄂州刺史卢府君神道碑》,此碑题称:“括州刺xxx撰并书”,“元宝元年(742)二月八日”。行楷书,布局疏朗,字不甚大,而有豪纵之气。是年,李邕在滑州任上。同年邕所书《云麾将军李秀碑》及《灵岩寺碑》,则署“灵昌郡太守”。

十、《任令则碑》

全名《陇关游奕使任令则碑》,题称:“x史xx李邕文并书,天宝四载(745)十二月廿八日。”石在陕西武功县,嘉庆间为段嘉谟所访得,漫漶颇甚。然李书雄强之势,犹依稀可辨。

按天宝四载,邕由汲郡太守移官北海。是年夏,杜甫有齐鲁之游,邕应邀由北海至齐州,相见甚欢,曾宴于历下亭。其后,高适奉邕之召赴临菑郡,与李白、杜甫相聚,俱有诗作。

此碑与《卢正道碑》当均系用写本摹勒入石。因书撰在前,立石在后,故年月虽改,而署衔仍旧。

十一、《古诗十七首墨迹》

墨迹一卷,题为“天宝五载十月十日书,北海李邕”。

按此卷中所钤宣、政小玺,天水双龙等印,皆伪。且北海系邕之职守,卷中直作郡望,可知其为赝迹。又卷后有解缙草书跋,谓:“款云‘天宝五载书’。按六年正月即遭禄山之惨,是公晚年第绝笔。”是以常山太守颜杲卿事,误移于李邕。亦颇可笑。

————中国书法网微信公众平台————

关注热点,传播最及时的书画资讯;

坚守传统,打造专业书画权威平台。

投稿及广告推广合作请联系:

廖伟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邮箱:cmlwf@126.com

,白牡丹[ 唐·白居易 ] 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羲之如龙北海如象,不喜欢李北海的字,转发了,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