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那些事儿(七)—-一代明君唐太宗

隋朝是个短命皇朝,才坐了37年的江山。隋文帝英明神武,可惜隋炀帝荒淫暴虐,又多次劳民伤财发动战争,终于导致天怒人怨,终于被农民起义推翻,最后被李唐取代。杨广一直是反面教材,除了他自己作孽,也许还因为李世民太优秀了吧!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的《百字箴言》是立身处世很好的准则,也是书法创作经常采用的题材,原文如下:

耕夫碌碌,多无隔夜之粮;
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
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
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
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
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
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明嘉靖状元 陶廷杰书《唐太宗百字箴言》

千古一帝唐太宗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治国有方,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是为贞观之治。唐太宗非常喜欢书法,下面的小故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隋书礼仪志》中有记载:书迹滥劣者,饮墨一升。这是有典故的,就算是秀才、孝廉在会试时,若是被监考官发现有字写的不好,也要被叫到专设的房间里去喝下一升的墨水,才可以继续应考。据说,唐太宗李世民最初也想应试当官,但是因为书法不好,怕去考试被罚喝墨水才放弃了这一念头,从而开始了他的从军生涯。

唐太宗千字文

唐太宗特别推崇王羲之,他曾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写评论,认为“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李世民曾发动皇宫内外搜集整理王羲之的作品。身体力行的学习王字。据载, 其每得王帖, 不仅自己锐意临仿, 还命诸王子临帖五百遍。其书深得羲之神髓。唐太宗深爱王字,尤以《兰亭序》最甚。在收集到大量王羲之遗墨后,唐太宗命令手下鉴定真伪,对可靠的进行复制,用来保存或赏赐皇族和重臣,朝廷上下掀起学王热潮。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爱不释手,“置于座侧,朝夕观赏”。他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将《兰亭序》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为最佳;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他对《兰亭序》有多喜欢呢?据何延之《兰亭记》记载: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及弓剑不遗,同轨毕至,随仙驾入玄宫矣。太宗死后,《兰亭序》陪葬昭陵。苏东坡有诗“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感慨之。

唐太宗书法

李世民主张: “今吾临古人之书, 殊不学其形势, 惟在求其骨力, 而形势自生耳。”他是第一个提出“骨力”的人。

他说: “书学小道, 初非急务, 时或留心,犹胜弃日, 凡诸艺业, 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病在心力懈怡, 不能专精耳。”他认为学书要慢慢来,循序渐进,坚持最是重要。

我们来看看他的书法。大家是否觉得有些王羲之的意思?多了些帝王的霸气,少了些文气。

唐太宗书法

唐太宗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有一次练习“戬”字,觉得神采不够,于是便故意将“戈”旁请虞世南代为填补。事后他拿着几幅作品让魏征评价,魏征含笑不语,再三追问下才道:“据臣看,其中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远”。可见魏征的书法造诣也是惊人的,一看便看出来了,而且,不愧是一代贤相,是唐太宗的镜子,连书法上都不肯给皇帝面子。这就是“金戈”的故事。后来唐太宗继续刻苦学书,他的书法也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唐太宗书法

贞观元年, 太宗诏设弘文馆,设书法一科, 由欧阳询, 虞世南教授楷法, 诏令五品以上喜书者可就馆学书。皇帝自己喜欢书法,又着力推动,唐朝的书法不发展都难啊!

唐太宗草书

贞观十四年,李世民用真草书写屏风,给群臣看。这套屏风笔法道劲有力,在当时堪称一绝。唐太宗曾对手下大臣说:“书法是小小的学问,初学时切忌急于求成。坚持用心学习练笔,胜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世上各行各业,没有你用心去学习,而一点收获也得不到的。问题出在你没有全力以赴,不能专心研究求索罢了。”他还经常召集三品以上的臣属们,聚宴在玄武门。太宗亲自执笔作飞白草书,诸位大臣们借着酒兴,都纷纷从太宗手中拿过笔来,相比着挥毫书写,此类事件带动了整个唐朝学习书法的风气。

唐太宗书法

唐朝出了很多书法家,让我们一个一个慢慢介绍,很多趣事哦!

本章到此结束,请听下回分解。

【请关注本号,关于书法的知识、书法的趣事,慢慢听我道来】

,非常认真地拜读并收藏了,到时可以作为逸闻讲给孩子们听了,尤其是那些写字像鸡刨的同学,都得认真听听。[赞][赞][赞][玫瑰][玫瑰][玫瑰][玫瑰],转发了,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