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李北海的《端州石室记》是书法史上一宝?

李北海实际名叫李邕[yōng](678~747),因他曾任括州刺史、北海太守,所以也称李括州、李北海。他是唐代大书法家,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李邕少年成名,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是行书碑法大家。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用行书写碑。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

杜甫、李白、李后主李煜都是他的超级粉丝。

李煜评价他:“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李白作诗称赞他:“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杜甫诗曰:“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杜甫还专门写诗纪念他:“忆昔李公存,词林有根底。 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 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 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 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 名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唐代窦蒙在《述书赋注》记载:“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

宋代欧阳修也说: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大书法家苏东坡,米芾[fú]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可见他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李邕题书的石刻现存只有湖南长沙的《麓山寺碑》、陕西蒲城的《李思训碑》和广东肇庆《端州石室记》。而《端州石室记》石刻是用楷体题书流传于世的唯一作品。据说,当时此石刻拓本传到京城(长安)时,名动京城,让京城的文人士子、皇宫贵族第一次听到端州这个地名。

难怪《端州石室记》如此珍贵,不仅是肇庆七星岩景区的“镇区之宝”,也可说是肇庆市的镇市之宝贝之一。

李邕《端州石室记》 崇恩藏本

李邕,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端州石室记》,唐代正书碑刻,李北海(李邕)书。开元十五年(727)刻于端州七星岩。石刻整体高1.07米,宽0.79米,正文连同标题、落款共18行,满行23字,共386字,落款日期是“开元十五年正月廿五日”。

由于石刻中央偏左有一马蹄形印记,所以又称马蹄碑。马蹄形印记始见于宋初,至清朝末年,该石刻可见文字319字,如今清晰可见文字273字,连模糊但尚可辨认的31字在内,实存304字。书法疏朗峻拔,为著名唐楷之一。


《端州石室记》拓本

唐代开元十五年(727年),李邕途经岭南端州,被七星岩石室水洞的奇景所吸引,认为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间仙境”,触景生情,一气书成《端州石室记》。

《端州石室记》的书法,不仅结构严谨、端庄、用笔圆滑方正、笔函清新、刚劲有力,而且内容具有唯物主义的进步倾向。他斥责了仙境的虚妄,歌颂了大自然山水的美景,在艺术上为后代留下了宝贵借鉴的地方。此碑在清初有380个字,清末仅剩319个字,如今清晰可辨仅存304个字了。为了保护此碑,民国27年由李磊夫捐建一护碑亭。1962年由政府拨款增建瓦顶,并予以维修,后又在碑前加建一水泥柱铁栏杆,避免人为损坏,由于碑上有一马蹄旧痕,人们通常叫此碑为“马蹄碑”。

碑 文

日者,托宿秘篆,寄傲神府,撰奇讨异,注灵通感;冥搜海藏,遐瞩坤极。敞金阙,疏玉堂,河汉未睽其源,今昔尝聆其语。

乃若宛此山郭,介在江坟,薄人寰,腾物外,妙有特起,灵表秀开;绮田(石互)平,锦蟑壁立;肇允洞穴,延袤中堂。蹙(忄左)形以万殊,砑地势以千变,伏虎奔象,浮梁抗柱,激涛海而洪波沸渭,叠而群峰嵯峨。飞动逼人,屹耸惊视,密微微而三分地道,风萧萧而一变天时;窦乳练于玉颜,石床列于仙座,隔阂尘境,矫集福庭。

寂兮寥兮,恍兮惚兮,使营魄九升,嗜欲双遣;体若振羽翼,志若摩云天。秦汉之间,莫知代祀,羲皇之上,自谓逍遥。当是时也,慕名者执雌而迟;徇物者守心而安;求道者诲而凝;怀书者陋古而默。

有若邦伯毕公,守恭广孝,闻(观国,政门尤迹;谈者不容于口,义心厚行,游者每于。故能吏修其方,人乐其业,流冗归心,介特又安。于是命友僚,挟琴酌,一歌一咏,以遨以游;莫不解榻于斯,张乐于斯。传五龙,遗土驷马,岂直避暑窟室,缔赏林峦,击石如钟。固亦转丹灶,掇紫芝,迹参寥之远心,惟习隐之幽致者也乎?开元十五年正月廿五日。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