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四家之一蔡襄的书法艺术欣赏!

一、蔡襄的生平

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曾任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又以枢密直学士知福州。嘉祐五年(1060年)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因不得英宗信任,又任杭州知府。卒谥“忠惠”。存有《蔡忠惠集》。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学识渊博,尤以书法著名,擅长楷、行、草多种书体。据传,飞白书为蔡襄所创,其特征为八分书的变体,但没有讲究“雁不双飞”的传统。现在存世的《泰山刻石题名》“襄复观”三个字中,出现了三个以上的雁尾,字迹感觉极度不平衡,可以看出蔡襄对隶书笔的生疏。但这种飞白书法被很多人趋之若鹜,特别是宋仁宗,每每写上几笔飞白书送给大臣们,可见蔡襄所创的这种书法影响还非同一般。蔡襄“真行简札能人永兴之室”,成为“北宋四家”之一,甚至在宋初有“当时第一”的美誉,历代评价也比较高。


二、蔡襄的书法风格及其作品鉴赏

蔡襄很推崇颜真卿的人品。他说:“颜鲁公天资忠孝人也,人多爱其书,书岂公意耶。”。由敬其人而重其书,他是颜真卿忠实的追随者,同时以颜真卿书法作为自己的楷模。正如李瑞清所言:“(蔡襄)无一笔不从鲁公出,无一笔似鲁公。”颜真卿作楷书从大处着眼,结体大气磅礴而笔法精细,祛度严谨以含蓄平和出之。而蔡襄学到了颜真卿楷书的大气,又参以虞世南书法的温润,处处用意,笔笔精妍,浑厚中见秀丽,他的书法成为颜、虞书法的结合体。蔡襄还通过虞世南上溯到晋朝,直追王羲之书法,体味晋朝那种萧散的书风。

行书是蔡襄的主攻,在他的作品中也占了很大的分量。特别是那些不经意间写出的手礼,看似随便,没有严格的规范束缚,但是非常精彩,颇有心手双畅的惬意之感。他的行书的最大特点是在其中掺杂了草书的字形,一任纵横跌宕、纵逸潇洒,“意”的成分很浓。如他的《脚气帖》,随意挥洒之中足见他的书法根底。书法的基调是中锋用笔,保证线条的圆转流畅,又用侧锋求得线条的飘逸。如果侧锋用得不好的话,会出现轻浮的笔调,他努力克服这一一缺陷,用了比较高明的招数,采用提按的方法增强线条的质感,灵动而又节奏分明。

在章法上有晋人萧散淡雅之风度,整体上以“静”取胜,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和”之美。他书写的速变应该是比较快的,但由于他内心的“静”促使他的笔画没有“躁气”,不会野态横生,“端严而温厚”是对其书法的最好诠释。对于这一点,米芾是不太赞成的,他喜欢痛快淋漓地挥洒,而不希望有太多的含蓄停顿。蔡襄的小楷书法也很精到,静谧平和,笔画细腻稳重、柔中带刚,尤为“精劲”。

蔡襄传世的作品较多,著名的有:楷书《万安桥记》(现藏福建泉州蔡公祠)、楷书《昼锦堂记碑》(现藏河南安阳韩魏公祠)、楷书墨迹《谢赐御书诗》(现藏台北故宫);行书《自书诗卷》(现藏北京故宫)、《纡问帖》(现藏北京故官)、《暑热帖》(现藏台北故宫)《澄心堂纸帖》,另有一些手札等。尤以《万安桥记》和《自书诗卷》为代表。


图片[1]-北宋四家之一蔡襄的书法艺术欣赏!-好字无忧
《万安桥记》又称《洛阳桥记》。此桥为当时的那守蔡襄督修并亲自撰写碑文碑文为大字楷书,字大径尺,雄壮端丽、气势磅礴,又轻松自如、毫无拘束,有颜楷的痕迹。明王世贞评日:“万安天下第一桥,君谟(蔡襄)此书雄伟道丽,当与桥争胜。结法全自颜平原(真卿)来,惟策法用虞永兴(世南)耳。”


图片[2]-北宋四家之一蔡襄的书法艺术欣赏!-好字无忧
《自书诗卷》是蔡襄自撰诗并书的行书作品,所录的11首诗是其诗稿的一部分。书此卷时,蔡氏的书法已完全进人成熟时期,运笔沉稳,结体端丽的书风已完全形成,写来活泼自然。

他的这本帖开始行中带楷,十分用意,渐渐显得流畅不均,变为行草,最后挥酒自如而成为小草,越发显得潇酒自然、俊美飘逸,感情充沛激越、高亢强烈,笔画翻转变化丰富,极尽变化之能事,起伏跌宕、自然流畅,成为其行草书的精品。

,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