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书法风格及其作品鉴赏,看过之后值得你收藏!

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心态,秉承“我书意造本无法”的原则,于酣畅笔墨中追求天真平淡,不刻意雕琢,不计较点画位置,不在乎肥瘦得失,情之所至,笔墨赋形。他说:“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的书法点画肥厚、结构扁平,黑白分明,用笔灵动、气韵连贯、任情率意,极富笔墨情趣,书卷之气充盈其间,有着强烈的个性色彩。

苏轼采用“单钩”执笔法,只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发力,同时,他写字时手贴桌面,腕部不动而手指动,活动的空间比较小,侧锋偃卧的笔法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很自然就形成了扁平的形态。


苏轼写的《黄州寒食诗》、情感波澜起伏,用笔转换多变,或正锋,或侧锋,极为自然。的儿行写得还比较平和,书写中规中矩,结字以扇平为主。随着情感逐渐向激越过渡用笔山逐渐沉首痛快,字形出现正斜交替变化,用笔无拘无束,率意奔放。书写“病起领已白”五字,字形由大而小;“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痛感生活的艰辛和被放逐的切肤之痛,感情突然汹涌澎洱,难以自抑,字形由小而大。后面的字越发恣肆挥洒,特别是“哭塗穷”三个字,令人感到极为突兀,内心的悲愤与惆怅跃然纸上。苏轼将情感的失落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随意倾斜俯仰。《黄州寒食诗》的书法艺术把凝重与飞动、悲愤与平和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被后人称为“第三大行书”。有人认为,第一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以韵胜,第二大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气胜,而此《黄州寒食诗》则以意胜。

最能体现苏轼这种肥腴、扁平特征的书法作品有《归去来辞》(现藏北京故宫)、《前赤壁赋》(现藏台北故宫)、《洞庭春色赋》(现藏吉林省博物馆)、《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


图片[1]-苏轼的书法风格及其作品鉴赏,看过之后值得你收藏!-好字无忧
苏轼给他的朋友写的信札显得格外清新,用笔坚挺锐利、平淡洒脱,章法疏朗有致,正如黄庭坚所评:“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在黄州时期,苏轼给好友陈季常写的《新岁展庆帖》(现藏北京故官)和《人来得书帖》《致季常书》和《致知县朝奉书》,字体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于平淡中见奇趣,书卷气息极为浓厚。苏轼所书的碑刻《表忠观碑》,善于融势人碑,与唐碑不同,法度之外兼有气势;又以帖的布白融人碑刻,字字紧逼,不留空白。整幅用笔娴熟,笔笔实在,不掺虚锋,方整俊伟,以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碑》为宗,又成自家面目。


苏东坡坎坷的经历造成了他复杂的性格。儒家思想的传统教育和佛、道超世脱俗的思想拯救了他,使他在想苦孤独时不至于被击垮;通过书法等活动自得其乐,这本身就是一种大度, 一种高明的顿悟。

,转发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