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书法欣赏:北宋(三)蔡襄年长,书法为何排在宋四家之末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人。苏、黄、米、蔡宋四家中,蔡襄论年龄和辈分都是排在首位,而最终宋四家的排名,他却排在末尾,这到底缘何

蔡襄出生于福建这样一个边远地区,在他志学之年正好是周越以书法驰名的时候。因此他早期学书法学的是周越的字,也正是这个原因周越被人批评“软和俗”的毛病,蔡襄终身没有摆脱。蔡襄二十七岁时成为宋绶的僚属,而当时宋绶的书法也被时人追捧,而蔡襄就在他身边,向他学习就很正常了。

蔡襄《门屏帖》

蔡襄的《门屏帖》是现存最早期的书法作品,从中能看到风格介于周越和宋绶之间。宋绶的书法“清秀而不弱”,但是蔡襄的《门屏帖》却显得笔力较弱了。

蔡襄学习书法是非常勤奋的,历代名家的书体他都几乎学了一遍,而且水平都能达到比较高的境界。这在北宋建国以来是第一人,他的老朋友欧阳修是这样评价他的:“蔡君谟独步当世,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后来苏轼也曾说过:“国初,李建中号为能书,然格韵卑浊,犹有唐末以来衰陋之气,其余未见有卓然追配前人者。独蔡君谟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隶小劣。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蔡襄行书《自书诗稿》

蔡襄行书《自书诗稿》

《自书诗稿》是蔡襄四十岁时创作的长卷巨制,虽然非常精彩但并未被后世书家奉为臻品,诗稿是重新抄录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是老毛病用笔柔弱。作品中用笔太多尖细柔媚,缺少大气沉稳之风。

虚堂诗贴

《虚堂诗贴》是蔡襄三十七岁时的楷书作品,作品风格能看的出来结体严谨厚重,笔画丰肥拙涩,跟其之前的《门屏帖》相比,似乎更接近颜真卿的风格,与其晚年的书风也不太相同。

楷书《谢赐御书诗表》

楷书《谢赐御书诗表》

楷书《谢赐御书诗表》是蔡襄楷书的代表作,写这件作品时正值其四十二岁人生历程最荣耀时期。宋仁宗帝曾御书“君谟”赐蔡襄。蔡襄恭作表文并七绝一首献上以谢皇恩,此即“谢赐御书诗表卷”。这篇作品笔笔精到,端正恭敬,融合了颜真卿和虞世南的风格。这个时期也是蔡襄逐渐形成自己的书风,并趋于完美的顶峰时期,代表还有行书手札《扈从贴》、《安道贴》和《澄心堂纸贴》。

《扈从贴》

《安道贴》

《澄心堂纸贴》

上面三幅作品被认为是蔡襄行书手札中的极品,尤其是时间稍晚的《澄心堂纸贴》那种温润超逸,雍容华贵的韵致,在他所有作品中也是少见的。

《虹县帖》

《虹县帖》也是蔡襄代表作之一,此贴风格清健圆润,轻灵迅捷,行草书。

《暑热帖》

此贴用笔方圆兼备,柔中带刚,别有韵味,也是四十多岁时期的作品。

蔡襄应该是当时北宋建国之后的书法第一人,能书各种书体,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其中的危机。蔡襄因为什么书体都学,但人的精力有限,很少有时间来修正自己,审视自己。从性格来说,字如其人,蔡襄给人的感觉始终是谦谦君子之风,所以书法始终是有柔弱之风。黄庭坚评价说:“君谟书如蔡琰《胡笳十八拍》,虽清壮顿挫,时有闺房态度”。米芾也说:“蔡襄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多饰名花”。

《离都帖》

后世对蔡襄的分析认为,他的致命弱点不是早期学了谁家书体,而是由于能力或者时代的限制,让其在改变的时候不知道变或者是没有能力变。宋四家中唯有苏轼对蔡襄多有推崇而少有批判,但这样也无法阻止后世把蔡襄排在宋四家之末。

对蔡襄的可观定位应该是,蔡襄结束了之前百年书法混沌无序的状态,然而由于自身能力问题,使得他“继往”有余“开来”无力。

,因为宋四家的蔡本来是蔡京,人品不行所以后人改成了蔡襄。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