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知府帖》

《知府帖》是米芾的一封信

对照字形,此贴与米芾三十八岁的《苕溪诗帖》相近,但书写时间略早,这件尺牍应是米芾三十五岁左右的书作。 

今天,我们来欣赏《知府帖》的同时,可以与《苕溪诗帖》做个简单的比较,欣赏下米芾这两幅帖子的异同之处。



《知府帖》,尺牍,纸本,行书,
纵29.8厘米,横49.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米芾在信中感谢这位知府的提携和教诲,而对方也特地嘱咐米芾即早登舟离开本地,避开无谓的交游或集会。米芾写信的时间,应是元佑二年(1087),当时是他在汴京(河南开封)交游活动最频繁的时期,虽然他并无官职在身,却能结识仕宦朝臣,他曾与好友王涣之前往驸马李玮的宅邸观赏晋贤十四帖,在收藏家苏激得到王献之书迹的唐摹本等,传说还曾在驸马王诜的府邸处举办过“西园雅集”的大型聚会。同年稍晚,米芾便离开汴京,到扬州(江苏扬州)担任地方官吏的幕僚。

放大来欣赏:






原文: 
黻顿首再拜。

后进邂逅长者于此,数厕坐末,款闻议论,下情慰忭慰忭。

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遂末遑只造舟次。

其为瞻慕,曷胜下情?谨附便奉启,不宣。

黻顿首再拜。 知府大夫丈棨下。

此帖末签名形态与《苕溪诗》相近,“闻”字门部,亦与《苕溪》“兰”字相似,皆集颜行使然。“坐”、“议”、“论”数字结体的紧敛,以及不少起笔侧锋的逋峭,都带有欧阳询的特征,而这在《苕溪诗》中已经较为少见了。

“游”字水旁之挑接写短衡的上翻笔势,与同写于三十八岁的《蜀素帖》中“泛泛五湖”的“湖”字如初一辙。这件尺牍大约是米芾三十五岁左右的书作。 

这件作品亦可推论是米芾的“少作”,如相次的“进邂逅”三个字边,便有一律之嫌,这无疑是经验所造成的。《蜀素帖》这个部首变化无端,极少雷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此书早于“元祐戊辰”的结论提供了证据。 



米芾《苕溪诗帖》局部

虽说此幅是米芾的“少作”,但并不因此降低《知府帖》的艺术价值。整个布局上,首字“黻”略小,且第二字“顿”的气势大大的压过了“黻”字,这是在一般行草作品中罕见的。“邂逅”二字也许是为了章法排列,挤在一块儿,美中不足。前六行的用笔几乎一样,片状的笔法多,这也是米芾的作品一大特色之一,虽是小字的尺牍,字字仍饱满不单薄;末四行始,笔锋转为用中锋较多,尤其“慕”字以下,少了小心翼翼的笔法,书写时多了情意,信笔挥洒开来,硬挺的线条搭配厚重的笔触,使后半部有不一样的特色。



米芾《蜀素帖》局部

后世对米芾此帖多有好评。宋曹勋《松稳集》:“米襄阳此帖,尤是早年。若后此所书,则英风义概,笔迹过六朝远甚。然前人用意多推奖,若一颦笑、一言动可道者必誉之,足以激昂士风,皆归于厚。” 

元钱逵跋:“右米南宫长者、明公二帖,刚健端庄之中,而有婀娜流丽之态。苏文忠公谓其超迈入神,评语不虚。”



我们特此声明:我们尊重知识,尊重每一位原创作者的辛劳成果。以传播书法知识为宗旨,文章源自网络,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若所转载文章中的美术、摄影等作品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