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书法,美得喘不过气来

免责声明: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平台发布只限于服务书画爱好者,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以便及时删除、更改。

天际乌云帖 《天际乌云帖》又称《嵩阳帖》,苏轼诗文一章,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有翁氏题跋。

大图模式

此帖无年款,据清翁方纲所考,帖中所言陈太守放营妓周韶事,杭人称誉。

大图模式

《人来得书帖》是在季常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的慰问信,此帖曾经明项元汴,清安岐等递藏,后入清内府。安岐将此帖与《岁新展庆帖》合成一帖,并称坡公杰作。《人来得书帖》凝重,笔法流畅,为书牍杰作。

答谢民师论文帖 现今仅存原帖之后半卷,藏上海博物馆。现存墨迹已阙文章篇首部分。起首处“轼口是文之意疑若”八字并非原本,其中轼字是从帖后“然轼方过临江’句中残剩之字拼凑而成,而在挖去轼字处另补上则字。卷后有明代娄坚补书缺字,又有陈继儒等人跋。有影印本行世。

大图模式

此卷为苏轼于元符三年(1100)冬十二月写给友人谢民师的一封信,谈他对文学遣词达意的见解。

江上帖 《江上帖》又称《邂逅帖》,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图模式

落笔如漫不经心,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丰秀雅逸,端庄圆润,但不做作,笔法精严,但不拘束,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

大图模式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李白仙诗帖 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大图模式

该帖为宋神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苏轼58岁时所作。此帖已流入日本。太白之诗共两首。第一首娓娓道来.仙气拂拂,引人入胜。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脱人寰。书则第一首灵秀清妍,姿致翩翩,后10句渐入奇境,变化多端,神妙莫测。第二首驰骋纵逸,纯以神行人书合一,仙气飘渺,心随书走,非复人间之世矣。此书境界,颇难企及。

大图模式

渡海帖 又名《致梦得秘校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大图模式

1100年(元符三年),苏轼被诏徙廉州,路过澄迈时未遇赵梦得,便留此札。为其晚年书迹之代表。全作信笔写来,浑然天成。此札用笔劲利,结体斜向右上,时人认为颇有李邕(北海)之风,如黄庭坚语:“沉著痛快,乃似李北海。”,“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是苏轼对自己书法的评语。相异传统的笔法与特殊结字,是其书法中最受赞赏的部分。

大图模式

黄好谦,字几道,由于他去世前最后的职务是颍州知州,所以又被称为黄颍州。苏轼、苏辙和黄几道是同一年中举的进士,而黄几道的儿子黄寔则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苏辙的两个儿子,可见两家的关系相当亲厚,也正因为这样,黄几道去世之后,苏氏兄弟共同为这位同年好友写了祭文。

经多年世事变迁,黄氏家族所藏的二苏手迹,如今留存于世的就只剩下这幅《祭黄几道文》卷子了。

大图模式

碑书于欧阳修逝世后近二十年,无一笔松懈,无一字不缜密。在笔画的披拂之间既得其遭劲,又显示洒脱之美,其捺与撇往往十分舒展,如举手投足之自如萧散。笔笔用力,沉着宽厚,显出雄强;而又巧寓对比,错综变化,显示灵逸。

比如“醉”字的“酉”旁共有四竖画,先用一分,继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笔。“提携”两字均为左右结构,又上下相联,苏武却将下一“携”字改为上下结构,使“扌”旁置于“乃”字上。

大图模式

此诗帖书法的意境与诗的意境契合的尤其完美。全帖从第三行“昨夜东风”起至末行“关山”止气势恢宏,一笔贯之,如“川之方至,使人瞠目”(苏辙语)。梅花的美是高洁的、静态的,苏轼诗中的梅花却因“昨夜东风”而骤然飞动。

全帖虽短短三十二字,但极尽丰富的变化,从起首的低沉到最后的飞扬,宛如惊涛骇浪从大壑间顷刻奔泻而出,又在绝响后戛然终止于风平浪静的海面,使人“抵掌激昂,有击楫中流之心”。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