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脉·元代书坛巨擘:鲜于枢(上)

书法由宋发展到元初,呈现出两种面貌。一种是对宋末书风的延续,一种是北方金国奇险慓悍书风的亚流,但都是宋人”尚意”之风的结果,与晋唐风雅之貌相差甚远。只有到赵孟頫以恢复晋唐为号召,以崇韵尚法为宗旨,书坛才又开始有了新的生机。在这一托古改制的书法革新运动中,一个起了重要作用的书家就是鲜于枢。

鲜于枢

鲜于枢在元代书坛上是与巨咖赵孟頫齐名的大书法家,二人巨擘在书坛上素有“南赵北鲜”的美名。除了在书脉的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鲜于枢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画家、鉴藏家。但不知何故,这样一位样样皆精的人物,却被《元史》给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直到清末柯劭忞编《新元史》时,才又增添了仅二百来字的《鲜于枢传》。所幸透过这篇简洁的传记,我们还是大抵可以了解到这位书家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从姓氏上来看,鲜于枢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高祖曾经给朝廷做过官,之后鲜于家的子孙一直有为官之志。不过到了鲜于枢的祖父这一辈时却断了。鲜于枢的祖父是个典型的儒士,为人清高耿介,虽然读书通大义,但是不屑功名,因此一直没有参加科举取士。他自己对科举不屑一顾,也教导子孙不要把功名看得太重,因此鲜于氏皆有清正耿介之风。

宋末国家动荡,当蒙古大军攻下了鲜于家祖籍所在的德兴府后,鲜于枢的祖父不得不携家向南方逃窜,却不幸在居庸关受到盗寇袭击遇害,年仅三十岁。祖父死后,性情坚毅的祖母继续带着全家人四处奔波,年幼的鲜于枢也在其中。一家人由北跑到南,又由南跑到北,最终定居在范阳(今天的河北涿州)。鲜于枢的曾祖、祖父、祖母、父亲都是读书之人,这在战乱交加的年代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出生在这样家庭里的鲜于枢,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就不难理解了。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祖母在翰墨之学上也有一定的造诣,是鲜于枢在书法上最早的启蒙老师,这也为他后来成为元代的书坛巨咖打下了基础。

1295 年,忽必烈受命攻宋,蒙古军队渡长江围郑州,鲜于枢的父亲鲜于光祖被任运送粮草的“军储知事”,主要负责朝廷的军需供给。鲜于光祖廉洁能干,在他有条不紊地指导之下,军粮一直供应不乏。忽必烈久攻不下,只好退兵。然而可气的是,这样一位功臣却被宋王朝所忽视。忽必烈退兵后,众人皆有赏录,却独独没有鲜于光祖的事。文人骨子里的清高之气让鲜于光祖拂衣而去,再不复仕。

元军攻宋

在鲜于光祖从事“军储知事”的这段时间,由于他常年来往返于中都、大都、汴梁以及扬州、杭州之间,所以少年鲜于枢也经常随着老爹迁居各地,这使他的眼界变得异常的开阔不凡。

元王朝建立后,鲜于枢也因文名不俗做了元朝的“公务员”。但是他可没有赵孟頫那么好运了,能够官居高位,受到几代帝王的尊崇。鲜于枢这一生先后辗转于汴梁、扬州、杭州、金华等地,担任过一些类似江南行台御史掾这样的中下级官职,但因为他耿介不善逢迎的性格,在仕途上始终也是郁郁不得志。在史料典籍的记载中,成年后的鲜于枢身材魁梧,胡须浓重,有满满的北方汉子的慷慨豪侠之气,人送外号“髯公”(跟“神仙中人”般气质高华的赵孟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调调)。他长得壮,脾气也有点虎,从不会曲意逢迎。当时的文人戴表元就曾经记录下一则关于鲜于枢的职场故事,说他“意气雄豪,每晨出则载笔,续与其长庭争是非,一语不合,辄飘飘然欲置章缓去”。从不会让着自己的上司,一言不合,就要撂挑子走人了。这个倔脾气的鲜于枢,比起谨小慎微的赵孟頫,注定是不受上司喜欢的。因此他一生仕途浮沉,从没当过大官。但是,因为鲜于枢为官清正,每到一处都为民谋福,老百姓都深深地爱戴他。百姓提到他,总会亲切地称一声“我鲜于公”,这人气也是杠杠的。

鲜于枢一生官做得不得志,除了被贬还是被贬。后来他也渐渐无心仕途,更多的心思都放在了自己的爱好上。写写字,吟吟诗,作作画,调调琴,收集品鉴一下自己喜爱的古玩,谁说豪迈的北方大汉就玩不好艺术?三十七岁那年,鲜于枢在杭州定居下来,于钱塘西溪筑了一间“困学斋”,与几个知交好友在此玩些风雅,倒也觉得精神富足。正也因晚年困学斋中的积累,使得鲜于枢的文学、艺术造诣更深,最终成为了品味超群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音乐家、鉴藏家,和好友赵孟頫一同对这个时代乃至后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杭州钱塘一带

鲜于枢的努力,究竟给书法界的发展乃至整个艺术界作出了怎样的贡献,钱塘西溪的困学斋里又流淌着怎样的古韵与风情?之后的文章中,我们再为大家一一揭晓!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中华书脉·“最强丑书”:杨维桢(上)”

本文已在本心书法APP中发布,

各大应用市场搜索“本心书法”即可下载。

微信搜索“本心视界”关注订阅号,获更多书法资讯。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